||
偶然刷到一个介绍南京明朝故宫的小视频,说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占地面积约100多万平米,比北京故宫大将近三分之一。在我的想象中,北京的故宫才应该是“正宗”的母本。南京明朝那个土包子皇帝修建的巢穴怎么能与北京故宫相提并论呢!但这个视频勾起了我的兴趣,作为紧挨着南京的常州人,必须亲自前往参观游览一番,否则对不起我这江苏人的身份啊。于是约了老朋友李武南夫妇乘兴前往。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图及皇宫所处的地理位置
明朝故宫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我们一行于2024年11月12日从常州乘高铁到南京南,下车后转乘地铁,很方便地到了目的地——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
来之前,我稍稍做了点攻略,了解到明故宫明故宫由明太祖朱元璋在1366年开始建造,于1392年基本完工,历时26年。朱元璋在位时间为1368年至1398年。也就是说,明故宫在明朝开年前两年就开始建造,造好后仅使用了6年,他老人家就驾崩西归了。如果说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他费尽心机安排的继承者皇太孙朱允炆只做了不到4年的皇帝,就无福继续享受帝宫生活,被他叔叔篡了皇位。这棵大树实在是凉得太快了点。还有一个令人唏嘘的说法,说朱元璋害怕未来的小皇帝驾驭不了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在他生前就将能干的将军们都削去了兵权,以至于当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反而无将可用,无力抗争,眼睁睁看着爷爷留给他的政权被人夺走。朱老爷子恐怕做梦也没想到,他的护犊之举反而要了爱孙的性命。幸好朱棣不是外人,也是老朱家的根苗,还不算替他人做嫁衣裳。但令人腕息的是,朱棣并没好好看护老爷子留下的宅邸,不到20年就抛下六朝古都这块风水宝地,搬去北京,另修了一座新宫——北京故宫。从此,明故宫就被打入了冷宫,毁而不建,任其自灭。
明故宫复原图
再冷的冷宫也是皇家的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直到明朝末期,明故宫仍是皇家禁地,民间等闲之辈概莫能入。除了失火、雷击,洪水的天灾作乱,无人敢侵占秋毫。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传教士利玛窦在访问北京之后,还将其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较,认为北京城之规模,其房舍之布置计划,其公共建筑物之结构,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远逊于南京。
到了明朝末年,政权进入风雨飘摇,朝夕不保时期,明故宫完全失去了庇护,不断受到各方的破坏。及至南明,南京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虽经弘光帝朱由崧进行了一些修复,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但他还没来得及享受,清军就已打入南京。
到了清朝,更是一番“旧时王谢堂前燕”之情,全不复当年景象。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时,也不免大为感慨,在《过金陵论》一文中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
再到清末,太平天国战火燃起,太平天王洪秀全更是拆了明故宫和城墙的城砖去建他的天朝宫殿,明故宫便几乎破坏殆尽。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唯一的被较为完整保留下来的午门。
午门中门(据说当年只有皇帝才行走此门)
午门城楼上的五凤楼已毁于战火,仅剩地上的石础
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三大殿遗址处
宫殿石础
内五龙桥(金水桥,据说原来是有栏杆的)
血迹石
最近看到网上热议厦门大学雷艳红教授的一段话:“对古代帝王的尊重和热爱就是对所有战死斗死累死冤死灵魂的侮辱。”血迹石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释。明代名儒方孝孺仅因为拒绝为造反夺得皇位的朱棣写即位诏书,而成为了史上唯一位被株连十族的人。全族包括门生873人殉难,方孝孺本人被凌迟处死。
也许是明朝皇帝们坏事做多了,累及明故宫劫数难尽。民国元年(1912年),为了迎接国父孙中山先生灵柩,修建了一条迎柩大道(现在的中山东路),竟然将将明故宫一分为二,给它来了一个大辟之刑。加上兴建明故宫机场、成立南京古物保存所占用、官员假公济私的“调用”、日本人的轰炸劫掠等,如同对它施行了数番凌迟。世间万事万物可能真的皆有定数,明故宫即使能逃过前面的那些劫难,大概率也躲不过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的摧残。
沧海桑田,昔日的皇宫大院已成了居民的健身场
因明故宫被中山东路分为了两部分,我们的游览路线也只能先游马路北侧的明故宫,再折回马路南面继续游览。南面已建为午朝门公园。登上城墙,向下望去,可见一条笔直的大道伸向远方。这条路叫御道街,意思就是昭告世人这是皇家的专用道路。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此道早已车水马龙,成了市民的交通要道了。只是当朝者心态一直未变,时时处处都喜欢搞些特殊,除了新圈出的“紫禁城”,百姓不得擅入之外,许多地方大小皇帝出行时,也要划出个临时禁行的区段令百姓回避。
站在午门城头俯瞰御道街
写到此正欲搁笔,突然想起了唐代李商隐的《锦瑟》。抄录于后,聊借作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