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界成为热门话题,常被用来描述融合人工智能(AI)、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图书馆模式。然而,这一概念在美国却鲜有讨论,更谈不上流行。最近,一位国内高校图书馆员向我咨询美国高校图书馆对“智慧图书馆”的看法和AI的应用时,我给出的回答或许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是国内某高校图书馆员问我的问题:“傅老师,我想了解一下,美国高校图书馆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解,以及Al智能的应用”。以下是我的答复。
1. 忽视人的作用:美国文化中的禁忌
“智慧图书馆”这个概念在本质上容易给人一种图书馆将完全由技术主导的印象,忽略了图书馆员和用户在图书馆运营中的核心地位。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特别注重图书馆员的价值,他们不仅是资源的管理者,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引导者和用户学习研究的支持者。
相较之下,美国更倾向于使用“图书馆自动化”或“图书馆服务平台”这样的中性词汇,而非“智慧图书馆”。因为“智慧图书馆”容易引发关于图书馆员失业和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消失的担忧,而这些问题在文化上非常敏感。
2. AI技术的应用聚焦
尽管美国高校图书馆没有“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忽视AI技术的潜力。相反,AI技术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AI素养教育:图书馆更多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和教师AI理解与使用能力的职责,而不是直接主导AI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研究辅助工具(Research Assistant):许多数据库供应商和集成系统供应商(如 Clarivate、ProQuest、Ex Libris 和 Jstor)已经在文献推荐、主题分析、发现平台等方面集成了AI功能,美国高校图书馆通常会选择试用或集成这些功能,但很少以“AI图书馆”的形式进行概念化推广。
此外,在美国,AI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应用通常由教学部门或研究机构负责,而图书馆的职责主要是支持这些技术的使用,而非独立开发或运行AI系统。
3. 技术标签的局限性
美国图书馆界对“智慧化”概念的热情远不及中国。类似“元宇宙图书馆”这样的概念曾短暂引发关注,但很快冷却。这背后的原因是,图书馆行业更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追逐概念化的潮流。如果一种技术不能明确提升用户体验或优化资源服务,就很难获得持续关注。
4. 文化背景与用户需求的差异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技术采纳往往基于用户需求和文化背景的现实考量:
以用户为中心: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设计优先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师生更关心资源获取的便利性、信息素养培训和研究支持,而不是技术的形式或名称是否“智慧”。
强调图书馆的社群功能:图书馆不仅是资源获取的地方,更是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这种互动功能依赖于图书馆员和用户的合作,而不是完全依赖技术。
5. 资金与伦理的制约
“智慧图书馆”概念的实现需要高昂的技术投入和大量数据支持,而美国高校图书馆在资金和伦理上有着严格的考量:
预算分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有限,通常优先用于核心资源建设,而非尝试过于冒险或成本高昂的技术项目。
隐私与数据保护:智慧图书馆需要大量数据支持,但美国对用户隐私的保护法律严格,图书馆在采集和处理数据时必须极为谨慎。
6. 图书馆的核心使命不变
尽管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但在美国,图书馆的核心使命始终如一:为用户提供资源获取和知识支持的服务。技术只是达成这一使命的工具,而非图书馆存在的本质。
美国高校图书馆更注重提供一个多功能的学术支持平台,包括:
资源共享:通过馆际互借和联盟资源共享系统(如 Orbis Cascade Alliance的Summit)拓展资源的可及性。
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能力支持:帮助用户掌握研究技能,提升其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避免侵犯版权和剽窃,提供研究数据管理 (Research Data Services),和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等服务。
学习与交流空间:为师生提供学术讨论和跨学科合作的场所,或者和学校其他部门联合办公提供套餐服务。
总结
“智慧图书馆”在美国难以流行的原因,不仅在于这一概念忽视了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核心作用,还反映了中美在文化、技术观念和资源分配上的显著差异。美国图书馆更强调服务的实际效果和对人的尊重,而不是盲目追求技术的包装。技术固然重要,但它的作用始终是支持,而不是替代图书馆的根本使命。
对于美国高校图书馆而言,未来的方向是通过技术优化服务、增强用户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让“智慧”成为标签。希望这一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