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本文
郑广智, 彭添强, 肖计春, 吴高昌, 李智, 柴天佑. 基于语义信息增强的化纤丝线网络度检测方法. 自动化学报, 2024, 50(10): 1963−1976 doi: 10.16383/j.aas.c230649
Zheng Guang-Zhi, Peng Tian-Qiang, Xiao Ji-Chun, Wu Gao-Chang, Li Zhi, Chai Tian-You. A detection method for the interlacing degree of filament yarn based on semantic information enhancement. Acta Automatica Sinica, 2024, 50(10): 1963−1976 doi: 10.16383/j.aas.c230649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230649
关键词
网络度,图像语义分割,语义特征信息,并行检测策略,注意力机制
摘要
网络度是衡量化纤丝线及化纤织物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生产车间中通常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检测. 为解决人工检测误检率较高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语义信息增强的化纤丝线网络度并行检测方法. 首先, 为提升单根化纤丝线网络结点识别的准确度, 使用基于MobileNetV2优化的主干网络结构提取语义信息, 以提高模型的运算速度. 在所提主干网络的基础上, 设计语义信息增强模块和多级特征扩张模块处理主干网络的特征信息, 同时, 设计像素级注意力掩膜对特征信息进行加权和融合, 以提高网络度检测的准确性. 然后, 为实现多根化纤丝线网络度的批量计算, 基于所提语义信息增强算法, 设计网络度并行检测方法. 使用算法检测丝线网络结点, 同时使用连通域分析及掩膜提取的方法并行检测, 提取视野内每条丝线的独立区域. 随后, 将并行检测结果融合, 以准确获取每根丝线的网络度检测结果. 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使用自主研发的网络度检测设备建立了化纤丝线数据集, 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文章导读
我国化纤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逐渐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即推动化纤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实现成为化纤强国的目标[1]. 其中, 化纤丝线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纤维产品, 在纺织品制作等领域因其耐磨、高强度和高弹性等优点, 得到广泛应用[2]. 在化纤丝线的质量检测过程中, 网络度作为质量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 因其具有直观且易于观察与统计的特点, 在许多企业中广泛应用. 网络度是指单位长度的化纤丝线中, 具有一定牢度的未散开的网络结数量. 以锦纶6型全拉伸丝为例, 丝线在水面上散开后呈现的形态如图1所示. 对于正常的化纤丝线, 其网络结数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当网络结数偏多时, 使丝线在松弛加工过程中无法充分解捻, 同时在染色时上染率不同, 导致面料表面出现斑点. 相反, 当网络结数偏少时, 使丝线在织造过程中, 网络内部存在张力, 导致丝线网络结点松散, 进而产生毛羽. 总之, 化纤丝线的网络度作为重要的质量指标, 对于化纤产品的制造工艺和织物的最终品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时对网络度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图 1 化纤丝线网络度示例
在工业领域, 常见的网络度检测方法包括手工移针法、仪器移针法、手工重锤法和水浴法等[3]. 目前常用的网络度检测设备主要基于仪器移针法研发, 但是使用基于仪器移针法的检测设备时, 每次只能检测单根丝线, 难以适用于大规模检测. 因此, 许多化纤生产企业选择水浴法作为网络度检测的方法, 将丝线放入盛有纯净水的水槽中, 待丝线接触水面散开成网络状后, 统计丝线网络结的数量. 然而, 此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 人眼目测依赖于主观评价, 易受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网络度检测结果不稳定; 其次, 在产量较大的情况下, 人工检测的能力有限, 难以同时对多根丝线进行检测. 因此需要设计更为准确与高效的化纤丝线网络度检测方法.
与传统工业技术相比, 基于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的检测技术具有准确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势. 通过研发深度学习算法与自动化检测设备, 实现对化纤丝线网络度的准确检测和量化分析, 从而减少人为主观判断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 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学习并提取复杂特征, 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 进而提升质量分析的效率和精确性. 这为化纤行业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提升了化纤产品的质量控制效果和后道质检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 基于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丝线断裂检测[4]、毛羽检测[5-6]和丝线直径均匀度[7]等方面. 例如, 基于注意力机制改进的CenterNet 模型[8]在丝线毛羽检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通过全局阈值化方法处理样本图像, 可有效分割出丝线主干位置. 然而, 化纤丝线网络结点尺寸较小, 使用上述基于目标检测的方法容易导致丝线结点位置信息关注不足, 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提高化纤丝线网络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网络度检测问题视为像素级的二分类问题, 即将丝线的网络结点位置视为感兴趣区域, 并将样本图像中其他像素区域归属于背景区域, 最后按照像素进行分类. 目前针对此类问题, 主要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进行特征提取. 其中, 编码器用于提取图像的抽象特征, 解码器用于恢复特征至原始图像尺寸并细化特征. 双线性插值[9-10]和跳跃连接[11]有助于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保留细节和边缘信息, 多层空洞卷积[12-14]有助于在解码过程中增加图像的感受野. 然而, 对于丝线网络结点这种小目标而言, 使用大量的卷积层和较大的空洞卷积率容易导致语义信息丢失. 为增强对语义信息的提取能力及检测性能, 注意力机制[15-16]和Transformer[17-19]等方法相继提出. 其中, 通过多尺度融合策略[20]和残差特征金字塔[21]等方式使得模型专注于特定的感兴趣区域, 金字塔特征融合[22-24]和损失注意力机制[25]等方法在特征图融合和损失函数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提高了对语义信息的提取能力. 然而, 考虑其对计算资源的较高要求, 对小样本数据集的适用性有限, 同时对局部特征信息处理不足, 训练难度较大, 故难以适用于本文的网络度检测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语义信息增强的化纤丝线网络度检测方法, 提高从化纤丝线图像中提取语义信息的能力, 实现化纤丝线网络度的批量计算, 同时解决人工检测误检率高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
1) 针对化纤丝线网络度结点目标较小, 导致检测准确性低的问题, 提出语义信息增强模块, 使得模型更加关注丝线网络结点区域的信息. 同时, 设计多级特征扩张模块, 使用不同大小的扩张卷积核提取深层特征的语义信息, 能够增强高质量的空间细节信息的提取能力,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针对丝线样本数量大且检测耗时长的问题, 提出网络度并行检测方法, 将化纤丝线图像中的丝线主干提取与网络结点提取两部分并行处理, 实现网络度的批量计算.
3) 针对人工检测误检率高的问题, 研制网络度检测设备, 结合网络度检测算法与掩膜提取方法, 实现网络度自动化视觉检测. 通过使用所研制的设备进行丝线样本采集并建立数据集, 对所提检测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图 2 网络度检测算法结构
图 3 基于语义信息增强模块
针对人工检测化纤丝线网络度过程中存在误检率高的问题,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语义信息增强的化纤丝线网络度检测方法, 同时研制网络度检测设备, 实现网络度的自动化视觉精准检测. 其中, 为解决丝线网络结点这一小目标检测问题, 设计语义信息增强模块和多级特征扩张模块, 增强结点信息的提取能力, 并设计阶段性特征融合模块减少特征融合时造成的语义信息丢失. 为实现多根丝线网络度的批量快速检测, 基于掩膜提取与检测算法并行处理机制设计了一种网络度并行检测方法. 利用自主研发的网络度检测装备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 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化纤丝线网络结点的提取能力, 同时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 下一步工作主要针对化纤工业现场环境进行实验验证, 从检测效率方面进一步对本文提出的检测方法和设备进行迭代更新.
作者简介
郑广智
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2021年获得大连海洋大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 E-mail: zgz4923@163.com
彭添强
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2020年获得青岛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E-mail: ptq15236155308@163.com
肖计春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0年获得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规划, 攀爬机器人和自主系统. E-mail: xc390297815@163.com
吴高昌
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成像, 深度学习和异常工况智能感知与预测. E-mail: wugc@mail.neu.edu.cn
李智
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驱动的建模与控制方法, 精密运动控制和智能机器人. 本文通信作者. E-mail: lizhi1@mail.neu.edu.cn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教授, IEEE Life Fellow, IFAC Fellow, 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适应控制, 智能解耦控制,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理论、方法与技术. E-mail: tychai@mail.neu.edu.c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