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记录和传播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及国家创新能力与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自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科技期刊一直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
为落实上海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的要求,营造科技期刊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科技期刊发挥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作用,由上海市科协主办,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上海市期刊协会等承办,以“光与生命”为主题的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于11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由主论坛、“光学前沿”“光与现代农业”“光与生物医学”“光与生命科学”4个平行论坛,以及若干同期活动和“首届上海市科技期刊最美封面展”、生物显微摄影展等展览组成,并首次推出编辑人才培训与编辑实务能力提升训练营,集中展出期刊行业内的优秀代表人物和成果。
国内SCI期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上海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24π指数年度报告》和《激光科技前沿二十问》,并为2024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科技期刊优秀青年”获得者,第六届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技能大赛、首届上海市科技期刊最美封面案例库获奖单位(个人)颁奖,同时展示了相关单位关于推动期刊发展的研究与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戴尅戎院士、樊嘉院士、张久俊院士、陈佩杰教授等因长期从事科技期刊工作、创办并担任优秀科技期刊主编、成绩斐然受颁2024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证书,《表型组学》编辑陈佳佳等9位青年编辑因在各自岗位上的优异表现荣获2024上海“科技期刊优秀青年”证书。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1957年创办引文数据库SCI,后来发展为科技文献检索与引文分析平台,其核心合集包含SCIE(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ESCI(新兴期刊引文索引)四大期刊索引。《上海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系统梳理了上海英文科技期刊中被SCI收录期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挖掘其成功经验与发展瓶颈,就上海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提出了初步思考和建议。报告显示,美国、英国、荷兰的SCI期刊数量排名位居全球前三,分别为5923、4625、1383本;中国大陆目前共有SCI期刊514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π指数是一个面向细分领域的评价体系,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研究设计,遴选的期刊覆盖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自2016年起向社会发布,旨在客观反映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科研机构的科研产出数量、质量,为科研机构更精准了解自身研究水平、找到擅长和特色研究领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历史上曾获得诺奖的光学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有40多项,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总数的约40%。当前,激光正开辟一个个崭新而重大的领域。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所60周年,《中国激光》杂志面向公众征集“激光”学科未来发展中具有导向与关键作用的问题和难题,经光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审阅和投票,评选出20个激光科技前沿问题在此次大会上发布。
中国作者产出的SCI论文有94.12%发表于国外期刊
张杰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科技期刊处在科技竞争的前沿,是提高和增强科技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重要载体。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领域前移,迫切需要科学界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也对新时期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历史责任、更快的发展速度的要求。他结合自己的科研之路,以他本人长期担任物理领域一些重要期刊主编或副主编的视角,对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了3点思考。张杰院士认为,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首先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据202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科学引文索引共收录全球自然科学类期刊9471种,其中,我国280种,仅占全部期刊的2.92%。另一方面,我国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严重。2023年我国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3.96万篇,其中,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论文仅4.35万篇,占全部中国作者SCI发文总数的5.88%,这意味着中国作者产出的SCI论文有94.12%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此外,上海的科技期刊需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要通过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打通知识生产、整合和传播的全流程,从内容的出版售卖向内容的增值转型,开发深层次、细粒度的专业化知识产品,更好地满足科研活动专业、精深的知识需要。他举例说,美国化学文摘社致力于利用其丰厚的化学专业知识、高度结构化的化学大数据,发展化学领域的人工智能,提高实验结果预测的准确性;施普林格·自然则在着力打造针对材料、药物、科学实验等各类研发的专业数据库。
张杰院士还提出,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要加速集群化、集团化探索,以适应数字出版、实现资源共享和延伸品牌影响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有5163种科技期刊,共有1339个主管单位、3218个主办单位和4440个出版单位,“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从期刊业务来说,加快集约化发展和精细化分工,可以较好地实现科技期刊群之间的互联,提高出版效率与经营效率,提升期刊和刊群影响力和宣传推广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依托学科刊群及机构刊群优势,才能够实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数字化平台的作用最大化,增强科技期刊对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他介绍,欧美国家的一些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正在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各个学科和专业的数据库,并将科学大数据用于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趋势值得国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借鉴,让论文数据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
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科技期刊空白较多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学科领域分布不均,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空白较多,世界一流顶级期刊缺乏。具体而言,中国仍有50个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学科领域缺失科技期刊,没有顶尖科技期刊进行引导和支撑,学科和期刊建设缺乏动力和指引。此外,中国科技期刊还存在数字平台基础建设尚不完善、产业化发展受阻且集约化水平不高、数据资产化程度低等问题。鉴于此,他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议题需要转向,研究开放科学和知识服务带来的学术出版模式新变化;研究以科技期刊为核心的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研究科技期刊的科学数据出版服务,高效发挥数据价值;研究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学术出版的服务能力建设。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分子植物(英文)》《植物通讯(英文)》执行主编崔晓峰介绍,上海的英文科技期刊中,35本Q1区期刊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其中,《海洋工程与科学》《先进纤维材料》《电化学能源评论》3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排名全球第一,《分子植物》《运动与健康科学》《核技术》3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排名全球前三。上海已形成若干优势学科期刊群,生命科学领域以《细胞研究》《分子植物》为代表,材料科学领域以《纳微快报》《先进纤维材料》为代表,光学与物理领域以《先进光子学》《核技术》为代表。《计算材料学》《计算生命科学》《芯片》《超导》《集成电路与系统》《量子前沿》《Med-X》等新兴交叉和前沿学科领域期刊涌现。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主编张久俊指出,创办一本高质量的科技期刊,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愿景。《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未来希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上海体育大学原校长、美国运动科学院国际院士、《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主编陈佩杰向记者表示,运动、健康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可以产出大量优秀作品。《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现在正在从社会科学属性更多地向自然科学转型,希望由此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期刊的有些国际编委曾经在上海参加编委会期间给上海体育大学的学生讲课,有些退休后还留在了上海体育大学工作,增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