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第五章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论

已有 198 次阅读 2024-8-10 09:4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第五章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论

将哲学观点用数学表达出来,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检验并对未知现象作出正确预测,才能称为物理.物理学(physics)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拉丁文原意是“自然”.自公元前七世纪,物理学就以自然哲学的形式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萌芽出来,先后经历了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四个阶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以及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当代物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了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声学、计算物理和理论物理等主体学科以及难以数计的分支学科.物理学内部各个分支学科的渗透和交叉,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和交叉,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边缘学科,形成了众多极有发展前途的科学前沿.当代物理学还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其发展之快,分支之多,变化之大,已使人们很难及时作出全面的概括.

近、现代物理学革命带来了科学图景的巨大变革:相对论打破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打破了可控测量过程的梦想,混沌粉碎了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无论从外延还是从内涵上看,当今物理均处于较高地位,从经典物理不能线性导出当今物理.这其间的范式转换,不仅涉及具体科学知识的变化,更主要的体现在基本思想、基本观念的变革.

当代物理学研究的综合性、深入性、复杂性、创新性和可应用性,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物理学在21世纪发展的全景,人们无法作出全面的预测.只能根据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根据当代物理学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对21世纪最初几十年的发展趋势作“豹斑之窥”.大体说来,在科学技术整体发展的推动下,物理学仍将加速地发展和分化,同时又会出现更多的渠道,增强各个分支之间的交叉和非线性作用,导致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综合,朝着各个分支学科不断深入而整体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进展.p.c.w戴维斯指出:“物理学是最自负的一门科学,物理学家把理解宇宙的奥秘视为自己的职责.而其他科学家只局限于研究一些具体的东西……像神学家一样,物理学家不承认任何系统在原则上处于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物理学作为精密科学的典范,并以其探索视野的广阔性、研究层次的广谱性、理论适用的广泛性,在今后很长时期内仍将发挥其中心科学和基础科学的作用.它也仍将不断地推出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孕育出功能奇特、威力巨大的新技术,成为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部门的源泉和生长点.物理学与未来高新技术将更加紧密地发生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成为科学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的主旋律;物理科学技术领域愈来愈频繁出现的突破性进展,将会更加吸引社会公众对物理学事业发展的热切关注.

近10多年来,关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前景也十分诱人,非平衡相变、耗散结构、协同学等就是其中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地.这几年,人们注意到,远离平衡的系统可能经过突变进入混沌(chaos)状态,而且混沌态可能并不比时空有序的状态更“无序”,混沌态和耗散结构还可能交替出现.现在,人们大体上已了解到,混沌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混沌状态比无理数要多得多,而且混沌序(内在随机性)比自然界存在的有理序(周期性)、无理序(准周期性)更“高级”,即使在通常认为由决定论统治的牛顿力学中,也普遍地存在着内在随机性,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倒是少如风毛麟角.但是,混沌决不是简单的无序,而更像是不具备周期性和其他明显对称特征的有序态.在理想情况下,混沌状态具有无穷的内部结构,只要有足够精密的观察手段,就可以在混沌态之间发现周期和准周期运动,以及在更小的尺度上重复出现的混沌运动.正因为如此,我国学者才从古汉语中引用“混沌”一词(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来描述这种奇特的现象.混沌转变和非平衡相变都是经过突变而不是渐变实现的,这说明混沌状态的出现也与对称破缺有关.现在重整化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混沌转变的研究,已有一批反映通向混沌道路的数学模型,而且新的实验报道也在不断涌现.这个成为80年代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也许不仅会导致数理科学中基本观念的又一次革新,而且可能导致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确定论和概率论等哲学范畴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更深刻的认识.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科学认识宇宙事物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1.逻辑方法;2.数学方法;3.哲学方法;4.观察试验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45879.html

上一篇:2.物理精神与物理教学
下一篇:[转载]1.还原论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1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