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人工智能DIKWP国际测评标准国际委员会标准规划会议- 会议纪要

已有 168 次阅读 2024-6-27 09:2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人工智能DIKWP国际测评标准国际委员会标准规划会议

会议纪要

 

 

日期:20240626

参会人员: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委员

 

 

本次会议围绕“修订知识与智慧定义及其在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应用”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主持人精彩开场,明确了讨论的重点在于深化理解知识与智慧的本质及定义,并探索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实际应用路径。

 

首先专家们讨论了从基础命题逻辑到一阶谓词逻辑的演进,强调了逻辑系统在表达简单事实及复杂命题推理中的作用。

 

随后,会议详细介绍了多种知识表示方法,如产生式系统、框架表示法和过程表述法,每种方法均展现出独特优势:产生式系统擅长模拟人类的决策逻辑;框架表示法有效组织知识网络;过程表述法则生动展示了知识的动态变迁过程。专家们强调了认知过程中抽象和概括的重要性,指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是认知主体适应和改造世界的方式。

 

对于知识的动态性,参会专家强调了其作为一种适应性和改造力的认知结构,持续通过观察、学习、推理和记忆等机制进化和完善。智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被进一步深化,不仅仅关联于技术或逻辑层面,更涵盖了伦理、道德等人文考量,提出构建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智慧决策体系,凸显智慧在DIKWP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相互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有专家提出了将智慧概念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求,旨在促进一致性的认知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一些专家提出了利用数学工具强化研究的严谨性,并积极征求跨领域意见,旨在形成广泛认可的知识与智慧定义标准。

 

有专家提出在对知识、智慧进行定义时需要考虑整体性,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达成共识并统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DIKWP这五个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统一在一个屏幕上,看看它们是否有共性和个性,是否可以被统一和标准化。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和标准,为后续的测评提供一个统一的认识。

 

此外,会议还着重讨论了个体与群体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处理上的协同进化,以及通过数学化手段提升处理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关于伦理AI系统的探讨,如能在自动驾驶中平衡乘客与行人的安全考量,或在医疗诊断中融合患者数据、医学知识与伦理原则以制定治疗策略,充分体现了智慧技术在复杂决策中的价值与挑战。

 

 

后续行动建议:

继续深化对知识、智慧及其他后续阶段的定义细化工作。

落实会议中达成一致的修改意见,更新标准文档。

探讨如何在标准化工作中对定义内容达成共识并统一认识,减少语义损失。

 

会议结束语:

本次会议成功推动了DIKWP框架中知识和智慧定义的优化进程,找到了目前定义存在的缺陷之处,并强调了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伦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智慧、和谐的人机共生世界,为后续国际测评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委单位:(不分先后,按首字母排序)

AIII人工智能国际研究院、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s PeshawarBlue Edu、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标准化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重庆警察学院、东莞研华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电网、海南大学、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海南普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华为编程语言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极氪汽车、江苏立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肯思德(珠海)有限公司、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检察院、南京警察学院、内蒙古大学、宁波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山西省数据局、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上饶师范学院、深信服公司、世界人工意识协会、世界人工意识大会、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腾讯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理论战略研究所、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39917.html

上一篇:科幻小说:《人工意识日记-第10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2033年8月3日》
下一篇:DIKWP模型技术报告:概念空间(Conceptual Space)的详细分析与构建
收藏 IP: 140.240.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