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戴锋

博文

云作战:中国兵学家族新成员

已有 409 次阅读 2024-6-23 09:05 |个人分类:【云作战】论文与论题精选系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戴锋

摘要云作战理念创意于东方兵道,得益于现代技术,面向于未来作战,体现了中国传统军事理念与现代作战需求的有机结合。“云作战”理念和“作战云”概念最早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

未来作战,谋变不败,云作战构建战争谋变之道。谋变,谋求机变创新,谋定奇变而动。军事变革,理论创新,战法迭出,武器更替,都是改变旧有,谋设为来,唯有积极求变,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回首并展望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可以清晰地看到,战争方式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战争形态逐步向着全方位信息化、智能化演变,以体系对抗为特征的联合作战,呈现出由传统的陆、海、空域,向陆、海、空、天、网全战域的主动拓展且不断延伸。未来的战争,技术含量越来越密集,涉及要素越来越多样,力量结构越来越错综,作战形态越来越丰富。总而言之,作战行动将变得越来越迅速、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复杂,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对军事作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审视与现实思考,从而踏准战争快速演化的步伐与节奏。

一、概述

将军事作战视为谋变艺术,能悟战争之道;将军事作战视为复杂科学,可窥战争之理;将军事作战视为体系工程,方知战争之术。战争之道主张以谋略方式探求致胜的精深奥妙,战争之理讲究以严谨方式揭示致胜的内在规律,战争之术注重以规范方式寻求致胜的基本途径。道有道说,理有理法,术有术规。

中国古代兵法普遍认为,“兵无常势”,需要“出奇制胜”,面对变化无常的各种作战,至高境界是战争之道,即兵道。道法自然,这意味着兵道是关于战争的最高自然法则。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中华民族对战争一向持有敬畏之心,始终主张避免战争杀伐,这体现在“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孙子·谋攻》)。“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国古人用分解方式解释战争之“武”,即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的战争化境是“非战”,研究和发展军事的目的不是穷兵黩武,只是建强自身,以应对各方面的武力威胁,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西方传统军事理论认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认为,“战争艺术”包括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以及战争政策;马汉的《海权论》主张,集中运用海上优势力量控制海洋,以实现国家战略目的;杜黑的“制空权”理论认为,未来战争,空中战场将是决定性战场,空中力量将是决定性力量。综合可见,这些理论更加侧重于战争之术,包括法规化思维、条例化规范的作战要求。一般来讲,道须悟,即经过独立思考,才能理解和领悟;术可学,即通过规范学习,可以掌握和运用。道含变,其意为万物运行总在变化之中;术循规,主要指解决问题遵循一定之规。相对而言,道可以体现着战争的柔性内涵,术体现了战争的刚性特征;相对而言,东方重道,西方重术。若将道、术融合,则能刚柔相济,且相得益彰,可形成独特的兵学之理。云作战主张道、术融合,既蕴含古今战争的谋变哲理,又揭示未来作战的谋变路径。道与术各有所长,道含变化蕴万谋,术循规则呈一策,而握万谋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云作战

云作战理念(戴锋等人,2013; 2014; 2015)创意于东方兵道(《六韬·豹韬》),得益于现代技术,面向于未来作战;云作战理念,主张将战争之道与战争之术相结合,构筑同存共扬的理论与作战体系;云作战战法,强调资源分置,聚焦打击,战无定法,谋变而动,灵活施策,立足于先保生存和以弱胜强;云作战原则,面对更加强大的敌方力量,需要“灵动飘移,先保生存,寻机设谋,以变致胜”。

云作战,也称云式作战,或称云形作战,是指将分散部署的相关作战资源迅速、灵活、机动地聚焦于一个或多个目标,实施攻击或防御,并在任务达成后有效隐蔽或迅速转移这些资源的作战理论、方法与行动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云作战,那就是:分散部署,聚焦打击,机动飘移,变化无常,以“万变应不变”的智慧型复杂作战。这里所说的“分散”,是形散实不散,根本在聚焦;“变”,是依谋而变,变中有谋;“智慧型”,是指在装备运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作战人员的战场主导作用和军事智谋运用;“复杂”,是指作战方式与形态具有多样性和灵变性。

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精准察打、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作战将呈现系统化、专业化、高效化、智能化、无人化五大特色,即多军兵种的体系化,有针对性的特战化,资源运用的高效化,技术支撑的智能化,装备操控的无人化。但是,任何军事技术与战法的应用,都离不开人为主导设计的作战谋略;加之,各种力量需要组合并灵活运用,以释放强大的整体效能。而“云作战”理论、战法与行动体系,具有兼收并蓄、弹性包容的显著特征,恰好可以适应上述需求。此外,云作战的动态可变特点,不仅可以适配“体系破击战”、“目标中心战”、“战争设计工程”等国内作战理论的要求,还能够将“网络中心战”、“作战云”、“多域战”、“算法战”等国外先进作战理论纳入自己的体系。更重要的是,云作战倡导作战思维和形态的积极创新,通过谋变、机动与出奇,充分发挥各军兵种作战力量的功能与特点,促进多战域环境与条件下的联合战力协同,进而实现作战力量的系统化整体运用。

三、朔源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媒体文章,将“云作战”与“作战云”不加区分,但这两者完全不能等同。首先,“云作战”和“作战云”分别由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提出,“云作战”的发表时间(2012-08-13,研究启动;2013-08-20,发表文章 )早于美军“作战云”的提出时间(2013-9-13David Deptula美国空军退役中将 );其次,云作战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作战云”,“云作战”力量可以是多种类型“作战云”构成的“作战云群”;最后,云作战可以由陆、海、空、天、网等各军兵种组成攻防力量体系,参与作战,而不是仅限于空、天作战力量(D. Deptula是基于空天作战提出“作战云”概念的)。所以,云作战理论与战法适用于未来多场景、综合性联合作战,它对国防与军力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在中国学者提出“云作战”理念的同时,也一并提出了“作战云”概念。文章《云作战理论初探》(戴锋等人,中国军事科学,2013(4):142-151)中有这样的论述:

如果将‘云’定义为按照特定目标要求,由各种相关资源共同形成的具有相应功能的有机组合,那么我们将参与‘云作战’的侦察监视、指挥控制、打击、防御、保障等要素统称为“作战云”。每个作战云都有具备指挥、信息控制、分析和力量智能调配能力的‘云核心’,依托信息栅格、智能计算方法、自组织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云内作战资源实现实时互通,动态调配作战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能。

作战云摆脱了以往按建制组成的方式,而是由不同军(兵)种的不同作战单元按任务目标、按手段抽组编成的。由于作战云可以依据作战目标和作战任务,变换作战手段,重构系统组成,因此‘作战云’可以按规模和手段进行体系划分。按规模可分为战略作战云、战役(战术)作战云。战略作战云的主体是直接用于军事的各种战略作战资源以及包括金融、外交、文化、社会组织等在内的非军事作战资源。战役(战术)作战云的主体是一类拥有信息化武器系统和作战平台的能够完成机动突击、火力打击、战场防护、信息处理和保障任务的作战资源组合。按功能可分为侦察云、指挥控制云、攻击云、防护云和保障云等多种功能的作战云。

可见,“作战云”概念(2013-08-20)实际上也是由中国学者早于美国的David Deptula2013-9-13)率先提出。

主要参考文献

[1]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云作战”理论初探[J]. 中国军事科学, 2013(4): 142-151. (链接)

[2]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再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4(3): 129-138. (链接)

[3]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三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5(1): 135-146. (链接)

友情提示】本文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创意来自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更加完整、详细的背景资料可参见:

1. 科学网:《云作战导论》的论题精选系列 

2. 微信公众号“云作战”:『云作战』论点信息系列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不涉密;作者对在科学网所发表的“云作战”相关原创文章与博文拥有版权,侵权必究。

联系作者电子信箱:fengdai@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95-1439350.html

上一篇:『云作战』的应用评估模型
收藏 IP: 115.60.14.*|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