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学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stcerzhang

博文

老张谈高考志愿系列(009):各种咨询问题解答(1)

已有 1743 次阅读 2024-5-10 10:54 |个人分类:高考志愿|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01.咨询一下学生考XXX大学的事情

高考成绩出来问比较合适,提前问学校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从知道考生会考多少分,排位多少名。分高了可以选比XXX大学好的学校,分数低了神仙也没法进去。

经历过这么十多年提前咨询学校的,没有一个进咨询的学校的。因为考得好的已经不屑咨询的学校,考不好的问了也没用,而恰巧达到咨询学校录取线的暂时没有。

建议就是考生不要有任何压力去发挥考试,不给学生过大压力才能考出好分数,到时选择余地多,比XXX大学好,容易就业的学校有很多。

02.软件AI)报志愿

你们就等着集中抬分的恶果吧。AI基于历史数据统计,对输入者数据进行聚合分析。我也用软件,不过用来查分查排位。软件是不知道大小年,不知道地域差,不知道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在远郊离市区50多公里,不知道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在上海远郊……不知道天津科技大学的轻化工学科第四轮评估A更不知道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要合并成立中国应急管理大学……

高考志愿报考是守正出奇,而不是一窝蜂去轰抬分数,志愿软件某种程度是集中抬分的利器和帮凶,主因是缺乏全方位对所读学校、专业的分析。

03.强基计划的看法

个人看法如下:

1)强基计划适合能力在211中上游水平的学生捡漏985,能力在985中下游水平的学生捡漏清北华五。如果只图上个更好学校不在乎专业优劣,这是个捷径,毕竟降分幅度够大。

2)除东北大学拿出自己王牌自动化,其他学校的专业真的很冷门,很坑爹——大多是博士毕业算入门起步的学科,不走教科研路线到博士毕业的学生请回避。对智商水平有足够信心且怀造福全人类胸怀的鼓励报考强基计划。

3)别想着曲线救国入学后转热门专业,学校早已把尔等的小心思小算盘算计得好好的,各种卡套早已准备就绪——算天算地算不过学校。

04.某些网红言论的看法

这些网红说的并没有错,比较实用主义。但是出现的恶果就是因为言论引导,导致众多没有主见的考生不顾本省录取实际填报网红所导向的专业。于是,大大拉高了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排位),出现了极其多的考生被调剂相关专业甚至是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直接滑档进入下一层次的学校乃至高职院校的情况发生。

在此需要明确,除了专业优先的省份可以保证专业(比如山东、河北、浙江没有100%的保证能进入某个专业,除非你考分在报考该校的考生的前几名。

05. 如何保证专业不被调剂

答:除专业优先的省份,没法保证。除非成绩为报考目标院校的考生前几名。

   “学校优先学校+专业组的模式,专业是无法完全保证的。这是因为若不具备与其它竞争者足够高的分数优势,是无法保证被考生的专业志愿录取的。于是就出现了考生分数达到学校最低分数线,而不服从专业调剂被滑档的现象。这两种模式下高考志愿只能在浪费分数保专业低分越线保学校二者选其一,因为无从知道其他报考者的分数信息,是否具有分数优势无从得知。因此所有学校必须填服从专业调剂,否则存在因分数达不到志愿专业录取分的情况被退档,以至于到征集志愿征集的场面(征集志愿里的学校更差、专业更差)。正常情况下也不用紧张,按排位方法,目前的专业确保率还是比较高的,只要不是学校最低分附近进去,一般都能保证考生所选的几个专业志愿有一个能选到(全部都选热门专业这种情况除外,分数低了调剂可能性极大)。

  故而,报考这两种模式的志愿时请按照个人喜欢程度填满专业志愿(除非没有那么多志愿可填写),即使不喜欢,也请选出相对喜欢的专业。如果自己不填够,会面临学校把最差专业调剂给个人的局面。所以,尽可能填满个人专业志愿。建议自己最喜欢专业放前面——>接着学校最强专业(查软科、教育部评估学科、查网络)——>再接着容易就业专业——>最后其他专业这样一个顺序选填,一般而言,学校最强专业和容易就业专业重合度很大。

  当然,如果学校是大类招生的情况,相对而言调剂的可能性小得多。但大类招生进去一般在大一下学期选专业,到时需要参考学生大学成绩和高考成绩。需要考生倍加珍惜大一的学习时光,努力提升GP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4700-1433465.html

上一篇:老张谈高考志愿系列(008):高考志愿像股市选股
下一篇:老张谈高考志愿系列(010):各种咨询问题解答(2)
收藏 IP: 139.226.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