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最新报告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趋势未显著降低

已有 748 次阅读 2023-7-27 09:08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最新报告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趋势未显著降低

新京报

新京报

18小时前

       7月26日,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发布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增长约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续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趋势仍未显著降低。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13亿吨二氧化碳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获悉,报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在证实了当前主流科学认知的同时,取得了系列新的发现,为中国应对气候谈判与碳盘点、服务碳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

       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增长约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续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趋势仍未显著降低。过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损毁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平均每年产生约3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中国实施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工程,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为净碳汇效应、每年固定了近4亿吨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持续增强,基于卫星的同化反演结果表明,过去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吸收了13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了1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呈逐渐增加趋势,过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了约13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实施了大规模保护性耕作和生态管理举措,中国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报告还显示,中国碳卫星不仅可以实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精度观测,还可以同化反演全球和主要国别的净碳通量,即陆地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净交换量。当国别或全球尺度的净碳通量等于或小于零时,就达到了国家或全球碳中和目标。经过中国碳卫星同化优化计算的全球净碳通量估算偏差大幅缩小,将年净碳通量估算偏差从43亿吨二氧化碳降低到4.7亿吨。


       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指出,卫星遥感具有客观、连续、稳定、大范围、重复观测的优点,是全球碳循环高精度、精细分辨率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能够在全球碳盘点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维护我国开展碳核查意义重大。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组织正在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支持能力,发展我国自主的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能力也刻不容缓。

       吴一戎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产卫星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人为源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监测能力,为全球碳盘点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中国自主的科学数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32364c0b55f5245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6814.html

上一篇:2023年7月27日早报:太阳风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3年7月27日午报:太阳风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许培扬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