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科学计量智慧到科学评价素养
杨思洛 聂颖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学计量学作为一门研究科学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应用于科技评价与管理,能为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的规律性和趋势信息,推动科技创新。“数智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包括科学计量学在内的“N计学”的发展。
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就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决策。科学评价通过导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当前异化的科学评价体系、量化的评价标准滋生的不良风气阻碍了科技创新。《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文件体现了国家对科学评价的重视。如何提升科学评价活动的合理性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此外,广义的科学评价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一切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具有普适性和广泛性,人们的各种决策和管理行为,都离不开评价。
在比利时著名计量学家Rousseau提出的科学计量智慧(metric-wiseness,武夷山老师将其翻译为“指标利用能力”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80689.html)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评价的定义提出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具体的科学评价素养,阐释两者关系、科学评价素养构成要素和层次结构、科学评价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实施主体。科学评价素养是公民基本素养,由评价意识、评价知识、评价能力和评价伦理构成,是科学计量智慧的拓展。科学评价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包括高校、图书馆、行业协会等,开展科学评价素养教育既有助于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科学计量智慧的提出
Rousseau提出科学计量智慧,将其定义为科研工作者利用科学计量指标的特点和形式展现自身研究水平的能力。科学计量智慧由两种能力构成:一是知道科学计量指标的存在、数学定义和逻辑含义;二是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科学计量指标。
科学研究过程分为开展研究和展示研究成果两个阶段(见图1),科学计量智慧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是否开展研究、开展何种类型的研究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在这一阶段,科学计量智慧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确定研究方向和主题。另一方面,在展示研究成果阶段,科研工作者从事的研究活动及成果以有意(个人简历)或无意(学术主页)的方式被传播到高校人事部、基金委员会等机构,传播效果受语言素养、布局技巧、沟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科学计量智慧也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确定展示研究成果的途径和形式,提升成果传播的效果。
图1 科学研究过程的两个阶段
在科学计量智慧的视角下,科研工作者处于一个“无知→使用/滥用→超越”科学计量指标的进程中(见图2)。在学习科学计量指标基本知识后,科研工作者可以利用指标辅助开展研究或展示研究成果;经过深层次的学习后,科研工作者可能滥用或尝试操纵指标;部分有所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则进入超越指标阶段。
图2 科学计量智慧的四个阶段
在科学计量智慧的不同阶段,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发生变化,对科学研究产生影响。在使用指标阶段,除表达和沟通能力外,科研工作者利用科学计量智慧获得学术资源等优势。另外,当科学计量智慧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特征后,先得利益者的优势减少,进而促进学术科研环境的相对公平,激发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活力。在滥用指标阶段,科学计量智慧改变开展研究的内外因比例,内因甚至会消失。当功利追求占据主要地位时,科学研究的价值会有所削弱,“不发表就灭亡”的负面影响扩大。科研工作者选择研究主题和出版途径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创造传播知识、推进科学发展,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学计量指标水平。长此以往,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会减缓,知识交流和科学进步会受到阻碍。
二、从科学计量智慧到科学评价素养
科学计量智慧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展现自身研究水平,营造相对公平的科研环境。在没有约束情况下,科学计量智慧可能导致科研工作者试图操纵指标,轻视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而科研评价主体滥用指标的现状是诱发科研工作者操纵指标的重要原因。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拥有科学评价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评判尺度,合理利用科学计量指标选择研究问题、展示途径等。科研评价主体更需要科学评价素养,以拥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科学合理性的追求和对推动科技创新的责任感。
科学评价素养的含义因面向对象不同而有差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读(见图3)。广义上,科学评价素养是一种评价主体知道为何评价、如何评价以及怎么正确解读和利用评价结果的能力。狭义的评价主体有三类:一是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如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委;二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学术机构;三是受委托而开展代理评价的第三方,如学术共同体、评估机构。评价客体包括与科学研究活动相关的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科研项目、科技期刊等。
图3 科学评价素养的对象
科学评价素养与科学计量智慧有着多重关系(见图4)。从面向对象来看,科学评价素养是科学计量智慧的拓展;从具体内涵来看,科学评价素养是科学计量智慧的深化;从产生作用来看,科学评价素养向科学计量智慧输出正向反馈,科研评价主体不再过度依赖科学计量指标,进而通过导向作用使得科研工作者弱化对指标水平的追求。这一转变同样也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学界舆论的引导、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支撑。
图4 科学评价素养与科学计量智慧的关系
三、科学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层次结构
从评价意识、评价知识、评价能力和评价伦理4个方面出发,构建科学评价素养的要素模型(见图5)。总的来说,科学评价素养结构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评价意识是培育科学评价素养的前提,评价知识是基础,评价能力是核心,评价伦理是科学评价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四种要素共同作用构成科学评价素养。评价意识是评价主体主动获取、学习评价知识的催化剂;评价知识是评价主体培养评价能力的原材料;评价伦理是评价主体运用评价知识,展现评价能力过程中的监控器。
图5 科学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模型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科学评价素养分为基础型科学评价素养、自我满足型科学评价素养和自我实现型科学评价素养(见表1)。科学评价素养在不同层次上对评价意识、知识、能力和伦理的要求不同。基础型科学评价素养是全体社会公众必须具备的,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科学评价素养。自我满足型科学评价素养在四种构成要素上的要求是前一层次的进阶版,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公众为更好地学习、工作,获得生涯发展而应具备的科学评价素养。自我实现型科学评价素养是高层次素养,对评价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专深,是指公众为了更好推动领域进步,服务社会和公众而应具备的专业科学评价素养。
表1 科学评价素养的层次结构
四、科学评价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实施主体
开展科学评价素养教育是培养和提升科学评价素养的必要手段,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一方面,面向科研评价主体和科研工作者,科学评价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科研评价主体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满足不断变化的评价需求,为评价结果科学合理性的提升创造更多可能。更重要的是,科研工作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计量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完成科研选题、期刊选择、成果展示等工作夯实了基础,提高了自身竞争力。两者共同作用,能够大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持续推动科研创新的正向发展,有利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面向其他领域从业者和社会普通公众,科学评价素养教育有助于各类型评价活动的开展,发挥好评价的预测和导向作用,进而帮助人们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保障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
公众承担的角色和开展的评价类型不同,接受的科学评价素养教育应有所区别。因此,开展覆盖各类对象的科学评价素养教育有赖于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1)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校科研工作者、有科研任务的学生以及负责高校科研管理的有关人员。高校图书馆可以面向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教授基础的科学评价知识。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针对不同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开设体现专业特色的培训课程。面向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开设的培训课程,不仅需要涉及宏观的政策解读,还要强化对于科学计量指标、评价方法的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此类科学评价素养教育的专业性更高、需要对科学评价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把握,可以同图书情报等相关学科的教师合作。
(2)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开展面向普通公众的科学评价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开展科学评价素养教育是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比如,图书馆员可以调研与民生相关、公众所需的科学评价活动,如食品安全与营养评价、网络商品评价等;利用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自主开设课程或提供资源导航,还可以在阅读推广、培训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增加有关科学评价素养教育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不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科学评价素养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3)行业协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行业实际情况,各行业协会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项目、开发相应工具和课程、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科学评价素养教育活动,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组织在开展科学评价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科学评价素养关乎教育评价的合理公正,影响着学生和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会已通过论坛、研讨会等方式开展教师科学评价素养教育活动,内容涉及深化教育评价的途径、综合素质评价的支撑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等。
作者简介
杨思洛,博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聂颖,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由金红梅摘自论文(杨思洛,聂颖.从科学计量智慧到科学评价素养[J].图书馆论坛,2022,42(09):44-52.)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TSGL20220900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