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合集#每期集锦14个
■ 2022年3月,Carbon Energy第四卷第二期正式上线。 ■ 本期由扬州大学庞欢教授、澳门大学许冠南副教授&东英吉利大学许冠山教授&科廷大学邵宗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林应斌教授、山东大学沈强教授、中南大学刘开宇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顾军渭教授、云南大学张龙舟教授&胡广志教授、济南大学周伟家教授和我们分享碳能源的美妙世界,共有3篇综述文章和5篇研究论文。 ■ 全部论文均为开放获取,可免费阅读全部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Carbon Energy 2022年第二期主页下载阅读并引用所有文章。 ■ Carbon Enregy纸质版已在国内发行,邮发代号为32-280,欢迎至各地邮局或中国邮政微邮局公众号报刊订阅栏目订阅。 Cover Back Cover RESEARCH ARTICLES (一): 福建师范大学林应斌教授和李加新副教授团队合理设计并制备了硅价态梯度平缓分布的SiOx负极材料,解决其体积变化带来的应力分布不均和集中问题,有效调制和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二): 山东大学的沈强教授与龙岩学院的赵陈浩副教授课题组通力合作构筑了金属Co纳米颗粒与杂原子N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的三维介孔纳米材料(Co/NrGO),将单质硫和Co/NrGO机械研磨制备的Co/NrGO/S复合物作为工作电极、Co/NrGO本身作为工作电极和隔膜的涂层,研究该高性能Li-S电池中Co/NrGO的多功能机制。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山东大学沈强、龙岩学院赵陈浩Carbon Energy: 金属钴颗粒与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纳米复合物在锂硫电池体系中的多功能性 (三): 澳门大学的许冠南副教授、东英吉利大学的许冠山教授及科廷大学的邵宗平教授课题组通力合作合理设计了一种新的电沉积策略,通过碳布作为基底,制备了一个优异的三维铝阳极,其结构能够降低金属铝沉积过程中的局部电流密度并减缓整个过程中阳极体积的变化。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REVIEW 中南大学刘维芳博士及刘开宇教授团队综述讨论了一元、二元、三元及多元层状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总结了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相变、比容量不足、界面不稳定及成本问题,讨论了克服现有问题的策略和正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RESEARCH ARTICLE 西北工业大学顾军渭教授课题组通过“溶胶-凝胶-薄膜转化技术”将聚醚酰亚胺功能化的Ti3C2Tx纳米片与poly纳米纤维(PNFs)复合制备f-Ti3C2Tx/PNFs有机凝胶,再通过溶剂置换并真空干燥制得层状结构的f-Ti3C2Tx/PNFs薄膜。这种薄膜具有卓越的电磁屏蔽效能和热管理能力,同时具有卓越的热稳定性、优异的阻燃性能。 REVIEW 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龙舟和胡广志课题组详细总结了PCN和C2N这两种碳氮材料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RESEARCH ARTICLE 济南大学周伟家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以废弃酵母生物质作为碳、氮、磷源,在回收废水中有毒Cr6+的同时合成了CrP/NPC作为高效的NRR电催化剂。实现了重金属回收以及资源化制备电催化剂的概念融合:利用废物(重金属和废酵母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电催化剂(CrP/NPC作为高效电催化剂)。实现了废水中Cr6+的回收,同时避免了H3P等高成本和有害气体的使用。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REVIEW 扬州大学庞欢教授全面回顾了MOF衍生磷化物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MOF衍生磷化物在电催化能源相关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包括电化学储能的优异性能、以及多样合成方法。此外,还讨论了MOF衍生磷化物的艰巨任务和可行性建议。 往期集锦 1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2022年第一期上线 2 中国高起点新刊——Carbon Energy2021年第六期上线 3 中国高起点新刊——Carbon Energy2021年第五期上线 4 中国高起点新刊——Carbon Energy2021年第四期上线 5 中国高起点新刊——Carbon Energy2021年第三期上线 6 中国高起点新刊——Carbon Energy2021年第二期上线 7 中国高起点新刊——Carbon Energy2021年第一期上线 欢迎投稿 Carbon Energy--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高起点新刊,欢迎您下载、阅读、投稿! 期刊网址丨 www.carbonenergy.org 投稿网址丨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cey2 国内邮发代号:32-280(欢迎至邮局订阅纸质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