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参加本科生科研实践的开题答辩,有一件事让我思考良久。
规定每位同学答辩10分钟,问答5分钟,一共15分钟。有一位同学讲报告时出了情况,他从一个宏大的背景讲起,7分钟时背景才讲了一半。有评委老师打断提醒他“别讲那么多背景了,赶快进入正题”,他答应之后依然继续讲背景,约10分钟时背景才讲完。15分钟时,结束提示音响起,把提问时间都占用了,他研究现状还没讲完。评委知道他没有做正式报告的经验,又给他几分钟让他讲完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评委想听的是他对自己研究内容的认识、分析和安排,这些内容在报告中基本没涉及。既然题目是做编程计算研究的,却一点没说所用到的方程、算法、格式等。问他原因,回答是:前期主要看文献了,还没开始接触具体内容。
他报告过程中展示的ppt也很有问题,某些页面孤零零两行文字,没有任何图片辅助展示,他自己却用手指、胳膊比划半天,很有激情地描述一个复杂的涡环流动,下面评委却听得“莫名其妙”。
看到这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该同学这次答辩肯定得不了高分了。难道这位同学不优秀吗?并非如此。从现场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看,他是真的有热情和激情,讲得很投入,也看出来对文献中某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在他的QQ空间里也经常看到他对自己研究课题的思考。这个课题方向,作为“科创计划”的一部分,是他自己真正感兴趣,主动选导师来做的。从我个人对他的了解来看,我也不怀疑他学习和“初步”科研的能力与热情。但是,这次答辩展示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好。
答辩后评委纷纷批评、鼓励和建议。我也提出来说,现在我们出去开会作报告,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很多时候一到时间就被叫停,不准再讲了。即使不叫停,下面听众也开始心里有意见,甚至反感了。对时间的把控能力,把内心理解以简洁、准确和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对后续的学习和科研生涯都是很重要的。
这也让我进一步想到主观热情和客观现实。做一件事情,特别是学习和科研工作,主观的热情和内心的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是纯粹的、高尚的驱动力,是高远追求的必备条件。但悲观地说,现在具有这种纯粹热情的学生很少见,甚至在已经工作的科研人员中也不多见,大部分人是为了拿学位找工作,或者把科研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现象是否无可厚非,暂不讨论。我思考的是,这些具有主观热情的少数人,是否需要考虑与客观现实规则的对接。这里说的现实规则,并不是指那些黑暗或灰暗的潜规则,而是正常的、基本的明规则,例如时间节点要求、形象明了的表达交流、定期的汇报展示,以及让自己的内心思考收获开花结果,形成可供同行评价的外在成果等等。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关键是怎么对接,这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有弛豫时间。这些内心具有热情的人往往具有一些非凡的特点和气质,在极致追求内心纯粹的同时,容易忽略外在的条条框框限制。其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不在乎、不屑于、没意识到,还有可能是意识到了,但历史记忆惯性大,改变起来不容易。但不管是哪种原因,我现在都认为这种纯粹的热情是宝贵的和可敬的,特别是对尚处于学习阶段或初涉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难得,值得特别鼓励和呵护。毕竟,在那些无知无畏、虚张声势、夸夸其谈的人面前,这些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但另一方面,我内心也常常担忧,感觉仅有一腔热情也不够。固然,我们不能否认世上存在自我修炼高深却不谙世事的大师,就像不乏没上过大学或中途退学的成功人士,另外,这个社会让人厌恶的潜规则太多,以致连带一些正常的明规则也可能被讨厌。我担心的是那些满怀主观热情的心灵,会被现实规则羁绊和耽误,甚至被打击之后受伤严重,一蹶不振,火焰熄灭。再反过来想想,我又觉得不必过于担忧,要相信他们只要认真对待这件事,就能够弛豫转变过来,他们有热情和能力,就能克服未来的那些障碍。他们都还年轻,有一个成长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和理解,并提供支撑环境。
在思考这个现象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并不能高高在上,侃侃而谈,因为不但自己身边遇到有这样的人,而自己没做好,需要检讨自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自己亦是曲中人“。更进一步,联想到其他很多理想与现实的事情,愈觉这是一个亘古至今的大问题,以致思维发散,逻辑混乱,不能再写了。有感而发,秉性前行,时常思考,探索修正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