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与智能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人类至今都不曾理解智能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可是,孩子教育的智能竞争却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只是公众讨论的话题从“虎妈”换成了“鸡娃”。当孩子的教育变成社会性焦虑的时候,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老师只关心升学率,学生都在努力背记书本上的知识。为了能考出好成绩,各类校外培训像雨后春笋般疯长,相同的知识内容被反复强化。岂不知,记忆保存的知识内容越是被强化,智能的表征水平越趋弱化。说得直白一点,因为“背功”好而考试成绩好,孩子未来的发展前途通常都不会太好。
一、生命智能起始于记忆的信息发放
没有记忆就不会有智能。有人研究过一种的鱼,其记忆保持时长仅有5秒钟。前一次上钩受到伤害,5秒钟之后,同样的诱饵又会上钩。人类也有这种现象,老年痴呆症(简称AD疾病)患者,发病初期,短期记忆快速衰退,几分钟之前经历过的事情,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短期记忆失灵,患者对近期事件的智能反应为空白。病情发展到后期,患者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也忘掉了,碰到家里的亲人也会问“你是谁”。随着剩余的长期记忆事件逐个失效,患者的智能慢慢回归到婴幼儿状态,最终完全失去智能。AD疾病患者曾经有过记忆,因为疾病导致记忆神经发放不了原有的储存信息,自然也就没有了智能。记忆既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也是产生智能的源头信息。
【结论】:记忆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记忆力衰退或先天性记忆功能不足,生命个体就不可产生出高品质的智能成果。
二、最快速的智能反应一定来自于最强大的记忆信息发放
凡是能被轻易触发的记忆事件称为强记忆,反之,称为弱记忆。记忆的强与弱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却有典型的特征可辨。人类所有的行为习惯反应均来自于强记忆的信息支撑。比如,一个初学汽车驾驶的新手,初始时期的各种驾驶知识,如,道路标志、标记、警示、信号指示、驾驶规则、手脚的配合动作等都是弱记忆。由于弱记忆很难形成快速的智能反应,所以,初期驾驶汽车时的智能反应不仅缓慢、而且混乱。随着驾驶实践时间的增加,这些知识记忆逐渐由弱变强,相应的智能反应也由慢变快,驾驶者不仅能娴熟处理路面发生的一切应急事件,还能忙里偷闲地与同车人员聊天。事实上,所有日常生活涉及的记忆事件,都是由弱变强,然后成为稳固模式,称之为习惯行为。习惯行为之所以很难改变,原因在于记忆信息很难改变。
强大的记忆有利于原有智能模式的快速反应,却不利于创新智能的形成。强记忆很容易受到外部微弱信息的触发;在大脑海量的记忆储存中,最强大的记忆事件总是比普通的记忆更优先发放信息,更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人们常说的三句不离本行、在商言商、固执己见、偏执等词语,其所对应的记忆都是强记忆,都是智能模式的固化表现。记忆强化的极点是恐惧记忆,当恐惧记忆受到触发时,除惊恐反应,不再有任何其他智能。
【结论】:生存活动所涉及的事件都是历经千万次重复的记忆,惊恐性事件则是瞬间形成且永远不忘记忆,两类记忆信息都非常强大,智能反应也极其快速。在自然竞争条件下,强记忆有利于生存安全,有利于基本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稳定。但是,在“一朝被蛇咬千年怕草绳”的强记忆机制作用下,创新智能根本不可能萌芽。
三、认知智能和预见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尽管所有的智能均以记忆信息的发放为前提,但是,认知智能和预见智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智能活动方式。在自然进化的早期,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智能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为了生存,有的动物学会爬树,有的学会攀崖,有的学会躲藏,有的学会逃跑,人类选择了穴居。“避强攻弱”成为所有动物生存竞争的共同认知。在进化的某一时刻,人类中的少数个体,或许在饱食空闲之余萌生出用陷阱捕猎的预见智能,并付诸实施。从此之后,人与动物的智能差异才慢慢扩大。设想一下,如果某一种动物也能设计陷阱捕杀人类,那么,现今的地球霸主或许就不是我们人类。陷阱设计是智能进化史上最大的创新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逃跑是生命个体求生时的认知反应,属于被动型智能。设计陷阱是生命个体的预见智能,属于主动型智能。在时间维度上,前者的智能反应非常快,后者的智能反应通常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才能形成结果,比较缓慢,。在空间维度上,前者是局部性记忆神经网络受到外部事件触发引起的简单信息发放,后者是脑内不同区域的记忆信息,重新组合形成逻辑关联后的全新记忆事件。
因此,被动型的认知智能是“记忆原件”的再次激活,属于记忆事件的简单复现。记忆事件储存得越稳固或越强大,获得复现的概率越高。主动型的预见智能需要运用脑内既有的记忆信息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这个全新的记忆关联所表征的信息流,还必须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在获得验证之前只能归为一种预见,所以称为预见智能。预见智能有五种不同类型,创新只是其中之一。
【结论】:一个人无论你智商有多高、反应有多敏捷、知识面有多广泛,如果缺失了预见智能的活动能力,那么,最高的智商也难有自己的创新智能、最优秀的表现也只能局限于对前人智能成果的抄袭或简单的重组。生命最大浪费就是“上天给了你一个很优秀的大脑,你却没有学会思考”。
四、记忆信息越强化智能表现越弱化
原始人类时期,大脑记忆的信息范围非常狭小,历经几十万年时光的生存衍化,人类创造的所有智能成果仅凭口口相传就能准确地向下传承。凡是生存竞争必须的信息都能成为记忆事件,凡是储存在脑内的记忆事件基本都不会遗忘。在人类进入到社会化集群生活并创造出文字之后,借助文字记录的智能成果被称为“知识”。由于知识累积越来越多,大脑不可能牢记全部的记忆内容。记住重要的,忘掉次要的,近期学过的知识记得清楚些,远期的知识记得模糊些,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大脑沉淀记忆信息、提升智能水平的自然规律。如果你还在强化记忆,只能说明你的努力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时代。
事实上,渐渐淡漠或遗忘久远的记忆有利于大脑节约能耗、提高记忆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你能很随口说出圆周率为3.14或3.1415926,两者之间反应不出任何的智能差异。如果你非要将圆周率背到几十位或几百位以后,显然增加了脑内记忆垃圾、降低智能运行效率的逆自然规律用脑。孩子学习阶段形成的记忆储存,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并不清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没有用的。自然沉淀的记忆才是最有用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沉淀下记忆信息。唐朝诗人杜甫早已为我们分享过他的感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下之神”来自于沉淀中的记忆元素,而非毫厘不差的“记忆原件”。如果只注重背诵或强记,那么,你只有复述、背诵的本事,很难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记忆原件”越是被强化,信息元素越是难以被解构。智能表现越会倾向于原样的记忆“回放”。
那么,简单地将书本知识强化为记忆,通常会有哪些后遗症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值得读者去思考。学生时期,某些“背功”特别好的同学,考试成绩通常会名列前茅,在现有考试制度下,他们的学历也会很高。但是,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他们的一生基本上有三个特征:崇拜名人和专家的观点,或跟在别人后面搞研究;严格按照书本上学过的方法行事;很少有自己的观点或主意;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表现突出;智能表现基本停留在认知范畴;很难形成自己的创新智能。
【结论】:记忆信息越是被强化,智能拓展的难度越大。在心理学“条件反射实验”的操作流程中,实验开始前,必须对小白鼠进行记忆强化训练。如果孩子的教育也是侧重于强化记忆,那么,孩子的未来基本上也只能停留在书本知识范围之内思考。
五、“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就在记忆强化的培养模式之中
大家一定记得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重视知识记忆,而不重视智能开发,或许是影响杰出人才成长的主要原因。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我们许多人很喜欢培根的前半句,事实上,培根想表达的重点是后半句。“运用知识的技能”是记忆信息元素的重新组合,是一种预见能力,是一种思考能力。你看,CCTV10科技频道中许多栏目的开篇都在不停地闪耀着“知识就是力量”,许多培训机构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总是反复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稍加比较就会知道,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唯有灵活的高智能才能改变命运!
再看一下高考:“扩大知识面,增加考试题量,降低试题难度”已成高考趋势。最近有高考改革的权威专家说,“以后高考语文,就是要实现让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按照专家的评判标准,如果李白和杜甫参加当下的语文考试,估计也很难及格。古今中外,人类智慧的唯一指标就是智能的品质。在某些人的眼中,衡量智能的标准却变成了拼数量、比速度?
不过,影响优秀人才成长的根源不能简单地归究于某些专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教育所提倡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已经不合时宜。在“双基”教育之下,所有高考改革最终只能回归到记忆力的测试之上。强化知识记忆成为了学生最无奈的选择,“双基”教育抑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
伴随着AI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变得非常容易,会读书不是人才。当下时代,应该提倡“双增”教育(增强多元化认知思维能力、增强创新和创意思维活动能力)。“双增”教育注重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双增”教育有利天资聪慧的贫寒学子与富家子弟进行公平竞争、有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个人天性的充分的发挥、有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有利于普通家庭减轻教育上的经济负担。“双增”教育实现之后,钱学森之问或许不再是难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