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上的安全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uwangyj 安全情报学、安全信息学与安全大数据等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博文

建一座荒原上的安全屋 精选

已有 3508 次阅读 2021-4-23 09:46 |个人分类:生活随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建一座荒原上的安全屋

王渊洁

在研一的寒假,也就是2021年乍暖还寒之时,我成功地在科学网注册了账号。受到吴超老师与王秉老师的影响,我也一直想在科学网的博客写点东西。然而,科学二字一直以来总让我不由得严肃起来,我知道不能随随便便写,况且自己才步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识、能力、阅历与专业知识体系等各个方面,还不足以在科学网下笔。直到新学期入学后,自己的心真正平静了下来,之前的想法才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之前的想法是,自己还没有什么学术上的成果,也没有上述说的种种方面,如何敢在科学网的博客里写东西,写的东西要是前辈、老师或者其他一些朋友不认可怎么办,因此顾虑重重,心想不如等到自己有了一定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积累再说吧。当然,这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自己该写点什么,如果对学术确实有了很多的见解,那分享出来也自然没有问题,可是我不知从何处下手,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是零零散散,有时会有新的理解,但常常会被忽略而抛之脑后。因此,自己也是一推再推。

后来,我翻看了我的导师王秉老师最早的博客,发现他最早是在本科阶段就写起了东西,会分享些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这让我很是吃惊。后来,我看了一些前辈老师的博客,才明白科学网的博客不仅仅是学术内容的分享,只要是真善美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记录的内容,完全可以在这个平台与众人分享。于是,我的想法改变了,我逐渐认识到:行动就应当在此刻。我不必去追求等到自己有很多学术成果,具有非常完备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才开始写博客,我完全可以将自己已有的想法(或者从别人的想法中感悟出来的东西)写下来,哪怕是不成熟的、有漏洞的,但这是我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想法,而这恰恰也是我走向成熟、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再者,如果将其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何尝不是我学术生涯的足迹呢?倘若今生与学术有缘,这又何尝不是人生旅途的足迹呢?我想,能在这里可以留住一些岁月的痕迹,留住一些生活的记忆的话,也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呀。

我终于等来了契机。2021420日,刘义光老师来我们学院进行讲座,再此之前,我提前去接待了一下刘老师,在路上向刘老师请教了一些安全的问题,并从他那里了解了当下人们安全意识的一些现状(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由于我自己尚处于读书阶段,融入社会去一线当中了解安全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还是非常希望倾听各位专家前辈的观点和指教的,很多东西在论文中太难看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时时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此后,在刘老师的讲座过程以及之后的交流中,有很多点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想把自己一直以来一些对安全的思考整理归纳一下。到了晚上,没有经过太多思考,我就决心以此为契机,开始准备在科学网第一篇博文。

此外,想说说我给博客取的名字——荒原上的安全屋。也是恰巧,前些天看了克莱尔·麦克福尔(Claire Mcfall)的经典之作《摆渡人》,这本书描述了一个人世之外的一段短暂路程(即书中的荒原),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温情,体现了人对爱情、亲情与友情的终极向往。在荒原之上,一片茫茫,有很多的恶魔与陷阱,男女主人公需要在日落之前,赶往安全屋避险,否则将落入恶魔之手,化为同样的恶魔。我某天晚上,有了个想做一个学术兼科普类的公众号的想法,就在那里想该叫个什么名称好,余光一扫,看见了桌上的《摆渡人》,对啊,不如就叫荒原上的安全屋吧,于是就有了这么个名字。虽然公众号暂时无暇顾及,但不如先在科学网博客用此名称吧!其实,我是做了个联想的,作为安全工作者,与荒原上的摆渡人也很类似,我们的职责同样是使得他人免受伤害(狭义来讲),我们也应当建立更多的安全屋帮别人规避风险与事故的魔爪,我们最终,是要抱着给予别人温情关怀的心去完成一项事业的。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这是我在科学网的第一篇博文,现在依稀还能记起在16年大一刚来学校的新生指导课上,吴超老师向我们介绍安全工程专业时的神情,同时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了有科学网博客这个东西。一晃过去快五年了,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在这里写下文字与众人分享,所以我也借此文表达我对帮助过我和仍在教导着我的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如果说得再崇高点的话,我也想借此文向科学致敬,感谢科学。愿我一生也能忠诚于学问。

 

 P.S.:关于安全的一些拙见和思考会抽时间整理归纳一下,有机会再写在博客上。今天恰好也是世界读书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祝大家生活愉快,科研顺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66787-1283325.html


下一篇:你是谁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8 刁承泰 黄永义 李宏翰 陆仲绩 王秉 孙颉 范振英 吴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