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发表在《柳叶刀》的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报道:全球死亡人数的一半是由四大风险因素导致的——高血压、吸烟、高血糖和高体重指数(BMI),其中吸烟导致了710万人死亡。烟草使用和吸二手烟是非传染病(如心脏病、癌症、肺病或呼吸道疾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前吸烟者的死亡率比从未吸烟者高2-3倍1。下面将具体介绍吸烟及其相关疾病的风险。
癌症风险
当问及吸烟的健康后果时,吸烟者和非吸烟者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确实,吸烟者比终生不吸烟者罹患肺癌死亡的风险高10倍(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USDHHS],1989年)。20岁前(平均年龄17岁)开始吸烟的人群罹患肺癌和其他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20-24岁(平均年龄21岁)开始吸烟的人2。除了众所周知的肺癌,吸烟也会使其他癌症的死亡风险增加2到10倍,如口腔、咽喉、膀胱、肾脏、胰腺和食道癌。吸烟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并加速结直肠癌的发病(特别是女性)。以膀胱癌为例,吸烟者易患膀胱癌的风险是终生不吸烟者的大约两倍;其中男性吸烟者的相对危险度是终生不吸烟者的近三倍;已戒烟的男性相对危险度是终生不吸烟者的两倍多;不吸烟者在未成年期暴露于烟草烟雾环境罹患膀胱癌的风险是无暴露者的两倍多;已戒烟者膀胱癌发生的危险度低于现行吸烟者3。
吸烟与癌症(特别是肺癌)风险增加呈现非常强烈的“剂量依赖性”关系,即吸烟量越大,癌症风险越大。与不吸烟者相比,随着每天吸烟量增加和吸烟起始年龄提前,肺癌死亡风险逐渐升高。相反,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肺癌风险逐渐降低(USDHHS,1989)。发表在Science杂志的一项研究测量了吸烟在人体不同器官中导致的灾难性遗传损伤,鉴定出了吸烟导致DNA突变的几种不同机制。他们发现对每天吸一包烟的吸烟者而言,这些吸烟者的每个肺细胞平均每年积累着150个的额外突变。这些突变代表着引发一系列最终能够导致癌症产生的遗传变化的单个的、潜在的突变起始点。任何一个癌细胞内的突变数量在不同人之间都会存在差异,但是这项研究显示,吸烟可以导致额外的突变负荷4。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吸烟者的肺癌患病风险如此之高。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吸烟与肺癌风险的剂量关系,不应该建议吸烟者考虑减少吸烟量以减少肺癌风险,而应该建议吸烟者戒烟以减少肺癌风险。其原因是减量吸烟不会比戒烟更容易(详见第四章),而且减量吸烟在降低肺癌风险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吸烟相关癌症的产生是长时间吸烟的生物效应引起的。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相比吸烟与癌症的关系,很多吸烟者并不了解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2018年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其主题为“烟草和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首位的致死和致残原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出现心肌梗塞(即心脏病发作)和其他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如中风、动脉粥样硬化和主动脉瘤)的风险高一倍以上。根据WHO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全球每年约177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总数的31%。其中10%的心脑血管病死亡和12%的心脏病死亡归因于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在30-44岁死于心血管病的男性中,46%与烟草使用有关。以冠心病为例,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约2.2 倍,哪怕每天只吸一支烟也会使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此外,吸烟也会导致脑血管和颈部动脉损害,增加中风的风险,吸烟者发生中风的风险为非吸烟者的1.5倍。对北京市某医院4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吸烟情况及戒烟现状的调查发现,吸烟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平均发病年龄较戒烟组和从不吸烟组提前约16年5。
二手烟同样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短暂暴露于二手烟也可导致心脏病急性发作,导致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5%-30%,导致中风的风险增加20%-30%。由于吸二手烟也会增加心脏病急性发作、冠心病、周围血管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多吸烟者会关心二手烟对其家人的健康危害,这一点可以作为鼓励吸烟者戒烟的动机。
吸烟引起癌症风险的增加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是,吸烟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是相当突然的。每天吸几支烟和每天吸一包烟所增加的患心脏病的死亡风险几乎同样高6。不过,心脏病风险增加会在戒烟几年内消失。也就是说,戒烟几年者患心脏病风险和终身不吸烟者几乎相当。吸烟对心血管疾病的突然影响的部分原因是:吸烟急剧增加心律失常和血栓形成(即血栓)的风险,这两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一旦戒烟,虽然吸烟对心血管功能损害的慢性影响依然存在,但这些猝死事件的风险立即降低了。戒烟后可以迅速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这点可作为增加吸烟者戒烟的动机。然而减量吸烟不会降低因吸烟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完全戒烟的必要性。
呼吸系统疾病风险
大多数吸烟者知道吸烟会大大增加罹患呼吸疾病的风险,但不一定确切知道两者的相关性。吸烟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死亡主要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引起的。但吸烟还会增加下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的风险7。实际上,死于吸烟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和死于吸烟相关的心脏病的人数相当。
COPD、肺癌、哮喘和肺结核是由吸烟引起或恶化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多的观察证据和随机对照试验(RCT)表明,以上这些疾病的症状和预后在戒烟后将有所改善。由欧洲呼吸学会专家撰写的关于COPD和其他肺部疾病患者戒烟的定性评估,描述了吸烟与肺部疾病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戒烟有益的证据8。在没有出现COPD早期症状或处于早期症状阶段时戒烟,可以相当快地改善肺功能。但是,如果只是减少而没有完全停止吸烟,并不会改善肺功能。因此,与心脏病风险一样,只要还没有到达肺功能严重受损的程度,戒烟后可以立即改善肺功能。
北美10个医疗中心的一项前瞻性RCT研究了3,926例患有轻度至中度气道阻塞的吸烟者戒烟后肺功能情况。戒烟一年者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有所改善(平均为47ml或改善2%)。持续戒烟者FEV1下降率程度是持续吸烟者的一半,31±48比62±55 ml(平均值±SD)。即使有重度吸烟史、年龄较大、基线肺功能差或气道高反应性者,戒烟仍可改善症状9。
精神疾病风险
一项针对普通人群睡眠质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10。吸烟(烟草依赖)是精神疾病和成瘾性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1 。伴有吸烟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其自杀风险增高,但目前尚不明确吸烟为混杂因素还是独立的风险因素。一项Meta分析报道,每天都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罹患重型精神疾病(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更高,而且可能导致发病年龄提前约1年。患有精神疾病者的吸烟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并且可能在戒烟时遇到更大的困难12;13。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大多数吸毒者都有较早开始吸烟的历史,因此有学者提出“路径假设”,即吸烟被认为是导致使用其他成瘾物质的“途径”,如有超过95%的可卡因滥用者有早期吸烟的历史14。无论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疾病的吸烟者,戒烟均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情绪、缓解压力、提高积极的情绪和改善生活质量15。
其他疾病的风险
吸烟会增加患许多其他疾病的风险,其中一些疾病对生命没有特别严重的威胁,但仍然可以作为说服和鼓励年轻吸烟者戒烟的动力。吸烟对生育健康有很大影响,对于男性而言,香烟烟雾中含有诱导非整倍性变性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到达男性生殖系统,增加某些染色体的非整倍性风险16,导致人类精子中的氧化性DNA损伤增多并降低精液质量。且吸烟时间越长,畸形精子越多。随着正常精子数目的不断减少,精子活动力也会相应减弱。对女性而言,妊娠期吸烟可危害胎儿,导致低出生体重和其他母婴健康问题,增加自然流产和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详见第七章)。除此之外吸烟还会使更年期提前,并易导致月经量更大和痛经时间更长的情况。吸烟除了对生育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吸烟也会导致面部皱纹增多、降低骨骼密度和延迟伤口愈合。WHO相关数据显示,吸烟可引起II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吸烟还可增加患某些传染病的风险,如结核病和肺炎等。全球约20%的结核发病与吸烟有关。2010-2050年期间,全世界将约有4千万吸烟的结核病患者死亡。最后,吸烟导致每年很多人死于火灾或交通事故。日本一项20年随访研究发现,每天吸烟超过20支和不到20支的男性死于交通事故的概率分别是不吸烟男性的1.54倍和1.32倍17。
参考文献
1 CARTER, B. D. et al. Smoking and mortality—beyond established caus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 372, n. 7, p. 631-640, 2015. ISSN 0028-4793.
2 CHEN, Z. et al. Contrasting male and female trends in tobacco-attributed mortalit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uccessive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Lancet, v. 386, n. 10002, p. 1447-56, Oct 10 2015. ISSN 0140-6736.
3 胡志全 et al. 膀胱癌与吸烟及烟草烟雾环境暴露的关系.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n. 9, p. 1308-1310, 2010.
4 ALEXANDROV, L. B. et al. Muta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obacco smoking in human cancer. Science, v. 354, n. 6312, p. 618-622, 2016. ISSN 0036-8075.
5 骆景光 et al. 北京市某医院 45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五年吸烟及戒烟现状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v. 32, n. 3, p. 244-247, 2011.
6 BJARTVEIT, K.; TVERDAL, A.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1–4 cigarettes per day. Tobacco control, v. 14, n. 5, p. 315-320, 2005. ISSN 0964-4563.
7 FOROUZANFAR, M. H.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79 behavioural,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and metabolic risks or clusters of risk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The Lancet, v. 388, n. 10053, p. 1659-1724, 2016. ISSN 0140-6736.
8 JIMéNEZ-RUIZ, C. A. et al. Statement on smoking cessation in COPD and other pulmonary diseases and in smokers with comorbidities who find it difficult to quit.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v. 46, n. 1, p. 61-79, 2015. ISSN 0903-1936.
9 SCANLON, P. D. et al. Smoking cessation and lung function in mild-to-modera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Lung Health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v. 161, n. 2, p. 381-390, 2000. ISSN 1535-4970.
10 TANG, J. et al. Gender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leep quality and insomnia: a gener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v. 7, p. 43690, 2017. ISSN 2045-2322.
11 MOSS, T. G. et al. A tobacco reconceptualization in psychiatry: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obacco‐free psychiatric facilit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n addictions, v. 19, n. 4, p. 293-311, 2010. ISSN 1055-0496.
12 LASSER, K. et al. Smoking and mental illness: a population-based prevalence study. Jama, v. 284, n. 20, p. 2606-2610, 2000. ISSN 0098-7484.
13 ZIEDONIS, D. et al. Tobacco use and cessation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port: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Nicotine and Tobacco 2008.
14 KANDEL, D.; KANDEL, E. The Gateway Hypothesis of substance abuse: developmental, biological and societal perspectives. Acta Paediatrica, v. 104, n. 2, p. 130-137, 2015. ISSN 1651-2227.
15 TAYLOR, G. et al. Change in mental health after smoking cess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v. 348, p. g1151, 2014. ISSN 1756-1833.
16 SHI, Q.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aneuploidy in human sperm. Molecular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Gamete Research, v. 59, n. 4, p. 417-421, 2001. ISSN 1040-452X.
17 IGARASHI, A. et al. Does cigarette smoking increase traffic accident death during 20 years follow-up in Japan?: The Ibaraki Prefectural Health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p. JE20170330, 2018. ISSN 0917-504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