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反对SCI至上,如何培养一流的博士生 精选

已有 19552 次阅读 2020-3-2 08: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反对SCI至上,如何培养一流的博士生

喻海良,2020-3-2

 

几天前写了一篇《别了,SCI论文数量英雄的时代 》,有朋友评价今后“不唯论文,可能导致唯关系”。其实,我觉得大家可能理解错误。现在我所在的领域,除了几个我认可的中文期刊,还真的找不出不是SCI检索的英文期刊。如果不把论文投到SCI期刊,还真不知道往什么期刊投稿才行。这么多年,我们大家都在呼吁反对SCI至上,到底是反对什么呢?

 

1)反对崇洋媚外,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某些成果也可以代表世界一流。近些年国内学术期刊发展很是迅猛,高水平的期刊也是越来越多。以金属材料领域为例,中南大学的《Transa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重庆大学的《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已经进入JCR1区中。这些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再经过几年的沉淀,就可能成为相关领域世界最优秀的期刊。确实,中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已经丝毫不逊于世界其它优秀国家了,没有道理非要国外发表才是“一流”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老的教授,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一般,非要求他们将论文发表到英文SCI期刊上,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这群人,他们英语不好,不代表做出的工作就一定不出色,仅仅用是否被SCI检索去评价这一群人的研究工作是不合理的。

 

2)反对低水平的“重复”,简单粗暴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写了是给人看的,是应该能够给读者带来帮助的。然而,现在很多学术论文不需要读就知道里面的内容和结论,像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可发也可以不发,发了对本领域学术发展也没有什么影响。特别是听说有一些人为了增加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大量地重复类似的工作,随便改变一个化学元素的含量就马上写一篇论文,每一篇论文都是两三页纸,一年可以发表十几篇。记得以前听说过一个案例,某副教授写了一篇论文投稿给某期刊,顺利被接受了。过了一个月,他又投给这个期刊一篇论文,期刊编辑部以“一稿多投”模式将这篇论文拒稿了。他不但不反思论文情况,转手就将这篇论文投稿给另一个期刊,而是强调两篇论文的某某成分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做的工作千篇一律,反复说一件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就像某些人拿着同一个东西报协会科技进步奖、N个省的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出门说自己获得省部级奖励几十项,其实都是同一个“东东”翻来覆去的抄……现在国内的科研设备与国外大学相比也不差了,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去思考问题,不去想着有一点结果就发表,而是将这些研究结果做系统、做深入,那么我们的研究成果将更有分量。

 

3)反对学术不端,拼凑、修改、抄袭数据。正常地做出科研数据,正常地发表论文是一件很好地事情。然而,前几年国际上爆出来的学术不端事件也来越多。由于过于强调SCI论文的重要性,很多人的研究结果本来不可以也不应该写成论文进行发表,但是在“外部环境下”有一些人修改实验数据,将不好的结果修改成漂亮的结果,去进行发表。也有一些人将完全不相干的几个研究结果拼凑到一起,然后“用东说西”也进行发表。甚至去抄袭他人的结果去进行发表。这样下去,浮躁的学风对人才培养带来极大地负面作用。久而久之,国际上一些人也认为我们的学风不好,用有色眼镜看我们的成果……科学是一代接着一代做的,我们有责任以身作则、培养我们的研究生们良好的学风,大家都脚踏实地做研究,让学术论文成为研究发现的必然结果。

 

4)反对以期刊影响因子数据论英雄,做科研不应该一味地追逐热门领域。现在很多能够发表影响因子高的领域完全不需要智力劳动。有朋友评价某些研究领域,只要有钱,雇佣几个农民工去做实验、做数据,能够不断地发表论文。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也逐渐掌握了“科研诀窍”,不停地跟着热门领域跑,不停地跟风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然而,当有一天你问他到底属于哪一个领域的时候,只能怪简单地说“交叉学科”。做科研,研究方向是应该5年一小调、10年一大变。但是,所有的调整和变化应该立足于自己以前的研究基础与本领域的最新的发展,而不是跟着国外科研人员的屁股跑,去当他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贡献者。

 

综上所述,我们反对SCI至上,本质上是让我们能够做出能够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对于医生,拿到出手的成果就是能够治病救人。对于工程师,拿得出手的成果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大学老师,拿得出手的成果就是我们培养了一流人才。一流的人才应该具有一流的科学视野,一流的科研思维,一流的创新意识,一流的家国胸怀,一流的责任担当。而不应该简简单单地将学生培养成为撰写论文的写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研究生呢?下面我想花时间写一点关于我对博士生培养的思考。

 

1)培养博士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养成系统、严谨的科研思维。很多博士生错误的认为博士期间就是为了发表多一些的学术论文。其实不然,有一些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发表好几篇学术论文,但是,他们毕业的时候也只能拿本科学历。有一些硕士生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比很多博士生发表的论文还要多,但是,硕士生也不能说自己的水平超过博士生。一个博士生在博士期间能否发表很多论文,与他导师的方向以及他的具体课题直接相关。然而,一个合格的博士生通过博士学习应该养成系统、严谨的科研思维。通过博士生期间的学习,博士生要能够认识到他的课题的研究价值、掌握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解决课题的核心科学或工程问题和挑战。然后,通过这些努力创造出一些新的知识和见解。

 

2)培养博士生,要让他们具有高的科研审美观。以往很多高校博士生培养确实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很多高校博士生要求明确发表JCR1区论文,对于非1区期刊似乎有一些歧视。因而,很多博士生都失去了应该有的审美观,以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就是“牛”。在我的研究领域就有这样一个期刊:Philosophical Magazine。现在PM期刊的影响因子才1点多一点。国内有一些博士生甚至都不愿意将论文投到这个期刊。然而,这些博士生们其实不知道这个期刊的历史。这个期刊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期刊,每年发表200篇左右的论文。同时,它所在的出版社相对低调,没有去宣传这些期刊。因而,这些年影响因子一直不高。但是,PM这个期刊已经有超过250年的历史,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牛人在上面发表过论文。而且,在PM期刊投稿过的人都知道,它是一个非常严谨、要求也非常高的期刊。我相信这个期刊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一定是有所传承和积淀的。我们培养博士生,应该让他们知道有些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是水平很高、影响力很大。而有些期刊影响因子虽然很高,但是,里面的论文参差不齐,水文很多,在这样的期刊上发或者不发差别不大。

 

3)培养博士生,应该让他们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骄傲。现在教育部和科技部推出新的政策,主要是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而不是针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因此,博士生不要幻想不发表论文就可以顺利毕业。不唯论文,绝对不是不要论文。相反,新政策下博士生毕业的要求将更高。因为,将来博士生们毕业后找工作不再是以发表多少SCI论文为基准,而是以有没有发表过高质量的论文为基准。因而,我们现在培养博士生,应该不要时不时的去催促博士生将一些数据马上整理并写成学术论文,然后,匆匆忙忙找一个SCI期刊进行发表。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将一个工作做系统、做深入,然后,将这些系统的工作整理成一篇严谨的论文。只有这样,博士生的工作才能够称之为他们的“代表性成果”。

 

4)培养博士生,应该鼓励他们从事原创、探索性研究工作。在我的课题组里面,我对每一个博士生都强调我希望他们现在做的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很少人做过的。这样,他们在博士期间理论上都可以做出一些独创性发现。与此同时,等他们博士毕业的时候,这个课题还可以再延续几年时间,这样为他们自己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留下空间。由于博士生们的研究工作是没有人做过的,因而,他们要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想法,而不是以“是否马上发表论文”论英雄。我们要告诉他们,一个原创性的发现远远超过10篇普通SCI的分量。

 

总之,我们反对SCI至上,并不是简单地去反对发表SCI论文。相反,我们将来要的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要的是发表原创性结果的论文,显然,这个要求比以往都高了。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221305.html

上一篇:别了,SCI论文数量英雄的时代
下一篇:科研人员应服务与引领行业发展,欢迎进入我的云课堂
收藏 IP: 175.9.30.*| 热度|

48 郑永军 卜令泽 王安良 曾荣昌 向左甫 赵斌 王恪铭 杨正瓴 周文博 晏成和 宋威 段法兵 贾玉玺 穆仕芳 高江勇 张俊杰 左小超 汤茂林 赵洋 熊建华 赵杰 范会勇 张士宏 梁洪泽 蒋刚彪 张红光 王启云 彭真明 徐长庆 邝宏达 苗君 曾杰 汪晓军 刘山亮 彭振华 杜占池 刘小刚 韦玉程 王正庆 张晓斌 谭小东 侯胜利 王强 郁志勇 陈添韧 叶晓明 周阿洋 李星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