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博文“分裂与凋亡”机制-----癌症本质的新认识介绍了“分裂与凋亡”机制,揭示了细胞分裂的引发机制,即细胞环境决定了细胞分裂行为。
如图,横坐标表示细胞环境,0为最低,1 为最高。正常细胞环境处于B — 1范围内。当细胞环境质量下降至低于B时,细胞启动分裂过程。细胞环境进一步降低至A,细胞启动凋亡过程。环境经常处于低于B的状态时,细胞分裂且容易变异,所以也是癌症的引发机制(见“分裂与凋亡”机制-----癌症本质的新认识)。
其实人体发育期细胞分裂也是服从于这个机制。
B点的值决定了细胞是否容易进入分裂过程。在细胞环境恶劣的前提下,B的值越高,越容易进入分裂,也更容易得癌症。而B的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细胞环境。2、生长素浓度。所以,发育期生长素分泌多,B更高,细胞分裂主要取决于生长激素。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素降低,B值降低,细胞分裂主要取决于细胞环境。所以,成年人生长素低更不容易得癌,这与侏儒人群不容易得癌的现象一致,因其生长素更低。
“分裂凋亡”机制揭示了癌症的本质,同时也是其他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思考癌症的诱因,并判断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了解治疗措施的风险。
一、免疫疗法
现在最新最热的治疗方法,去年的诺将也颁给了免疫疗法。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免疫疗法能否解决大部分肿瘤,成为癌症的最终解决方案。
这里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认识:”癌症是突变的细胞逃逸了免疫系统控制,而造成无限制恶性增殖”。免疫系统的功能不是监视体内细胞的突变,而是监视外部异物,如病菌或病毒入侵的。所以说癌症是细胞免疫逃逸是不准确的。
一个证据是免疫系统的基本反应结构:异物到达淋巴结触发监测à释放对应的免疫因子至血液à然后至病灶杀死外来物。这个结构决定了免疫系统无法发现局部的细胞突变,癌症只有发生转移时才有可能引起免疫反应,所以谈不上免疫系统对细胞突变的控制。
第二,免疫系统不可能对所有的异己细胞进行反应,这是进化决定的。免疫系统的过于严苛会带来更多灾难,免疫过度导致的疾病很多。免疫系统的识别指标,即是否杀灭,取决于目标细胞与自体细胞的差异度。差异过小导致免疫过于严苛,差异过大导致防御有漏洞。存在一个最佳值,这个最佳值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恶劣的外部环境会使免疫系统敏感度高,导致生命体寿命缩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也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也有很多统计实例也支持这个结论。
由于癌症细胞来自于自身细胞的变异,与自身细胞差异不大,且不受免疫系统的监控,所以要找到免疫靶点并不容易。大部分的癌症不一定能够从免疫疗法上找到解决方案。
二、化疗
提起癌症最早最普遍的疗法之一化疗,两个传统观点需要纠正。
一个是认为癌症是完全有害的,只有杀死它病人才能存活。这个认识带来的危害,一个是治疗上的不择手段,很多副作用太大的做法被采用,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癌症病人连续进行10次甚至更多的化疗;其次病人得知病情后恐慌、绝望,造成很快死亡。癌症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除了极个别的病例(关键部位),即使癌症晚期也不可能很快死亡。然而,现在医生都能很准确地预测癌症患者的死亡期限,这个结果让人很困惑。
另一个是现在我们往往判断一种方法或者一种药物是否有效的依据就是医学成像中肿瘤是否尺寸变小。简单的判断就是肿瘤尺寸变小代表部分癌细胞死亡,所以药物是有效的。但是,首先药物杀灭癌细胞同时破坏了全身的细胞环境;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药物杀死的细胞往往是肿瘤中适合度较低的癌变细胞,结果反而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基因多样性,保留了恶性程度高的细胞,使肿瘤恶性程度上升。
举个例子说明,一般传染病初始在群体中传播很快。但即使不加治疗,过一段时间传染病也会在种群中消失。原因在于病毒在传染过程中不断复制,不断产生新的突变,结果随着病毒基因多样性的增加,病毒的适合度下降。病毒的传播力下降,导致传染病结束。癌细胞也是类似的,在分裂过程中由于细胞环境恶劣(见“分裂与凋亡”机制),癌细胞分裂中产生大量的突变,肿瘤细胞积累的基因突变越来越多,使得癌症细胞的适合度越来越低,所以肿瘤的增殖能力逐渐下降。
因此,治疗过程中以肿瘤尺寸作为是否有效的判断依据并不合适。
很多人注意到化疗后,癌细胞反而更容易扩散。由于缺乏对比实验,目前不能轻易得出化疗加剧癌细胞扩散的结论。但是从上面的描述可知,所有对抗性疗法,都存在这种风险。我们不应该忽略,而应该正确地评估风险。
三、抑制血管生成
这个疗法方向反了。
首先,血管生成不是癌细胞独有特性,我们正常的毛细血管都是这样发育来的。简单的证据就是成年人的毛细血管不比儿童的毛细血管粗,而成人血管总数一定大于儿童,那么正常血管的发育也多半是由组织缺血驱动的。
还有,阻止血管生成,减少癌细胞养分,不可能杀死癌细胞。癌细胞可以通过杀死正常细胞获得营养。而减少营养供应恶化细胞环境,这正是癌细胞增殖的条件之一。
四、靶向疗法
这个疗法没什么问题,但是耐药性的问题无法克服。而且,药物种类太少。
五、早发现早治疗
其实,这种做法的理论基础就是:癌细胞=癌症。实际上这个等式不成立,癌细胞最多代表了癌症的可能性。因此,早期筛查就一定要考虑风险收益比。如
◆ 筛查手段本身是有风险的。
◆ 即使象pet-CT扫描达到毫米量级,仍然不能保证无死角。筛查越细致,成本、风险越高。
◆ 即使发现了癌突变,手术风险不可忽视。可能手术风险大于带瘤生存的风险。
六、新思路
这里要强调一下,以下的内容并不是排斥现有的治疗手段,而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一种综合考虑效果与风险的新选择。
从“分裂与凋亡”机制可知,努力恢复身体内细胞环境,而不必去管所谓的癌细胞可能是控制癌细胞恶化的较为安全的方法。而且,无论对于癌症的早中晚期患者,这种做法都应该作为治疗的首选,当然随时监测以及配合措施是应该有的。
这种做法最好的结果是改善全身的细胞环境,使癌细胞得到逆转;即使没有达到彻底逆转,也可以保证正常细胞的健康而不受癌细胞的侵蚀,做到带瘤生存,或者配合手术切除;最坏的情况就是对于晚期、恶性程度极高的癌症,也会延长生命。
努力恢复健康而不是设法杀死癌细胞应该是癌细胞携带者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但是,恢复健康其实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短板。现代医学擅长的是消灭病变、消灭入侵者,然后身体恢复则交给身体自愈能力。所以怎样恢复健康对于患者来说是个难题,难点在于从很多鱼龙混杂的学说中选择正确的方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