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初应邀前往位于舟山的浙大海洋学院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期间抽空前往附近的岱山岛参观了著名的海蚀地貌景观——燕窝石笋(图1)。
天公不作美,阴天有雨,所以天空是雾蒙蒙的一片;而这里的海水因为靠近长江和钱塘江口而呈浑浊的黄色,倒也是名副其实的“海天一色”了。不过燕窝石笋的海蚀地貌还是很美的,也算不虚此行了。
燕窝石笋是位于岱山本岛最北端的一处基岩海岸景区,长约300米,宽约100米,以海蚀崖和海蚀柱等海蚀地貌为特色。因地处燕窝山,且这里的海蚀柱下粗上细、形如刚刚破土而出的竹笋而得名。
燕窝山海岸带出露的岩石主要为黄灰色或灰色的火山岩(形成于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垂直节理(岩石中的破裂面)非常发育,为各种海蚀地貌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里的海蚀崖由海浪沿海岸岩石中的垂直节理长期侵蚀而成(图2-5)。新鲜的海蚀崖近于直立,与垂直节理面一致。而较老的海蚀崖由于受到较长期的风化侵蚀,坡度变缓,呈斜坡状。在海蚀崖的底部有时还可以看到海蚀洞穴及从悬崖上方滚落下来的石块(图6)。
海蚀柱的形成与海蚀洞穴逐渐发展为海蚀拱桥直至拱桥塌陷有关(详见本人前面的博文“海岸地貌之拉霍亚”)。燕窝山的海蚀柱靠海侧呈斜坡状,代表先前的海蚀崖;靠岸侧多呈直立状,与海浪沿垂直节理的侵蚀有关。大大小小的海蚀柱靠海侧缓、向岸侧陡,看起来活像一群立在海面、向岸张望的青蛙,充满情趣(图7)。这里的海蚀柱尽管大小不一,但形态非常相似,所以很多海蚀柱看起来如同“兄弟”一般(图8)。
在欣赏海岸美景之余,也注意到了与海岸自然景观极不和谐的一幕。沿着燕窝石笋海岸带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塑料和泡沫垃圾(注: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乐趣,在编辑图片时已尽可能将不雅的垃圾切除,尽管如此,个别图件如图8下方仍可见垃圾),海洋垃圾污染的防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图1 燕窝石笋位置略图(图片来自百度地图)
图2 海蚀崖和海蚀柱(站在燕窝山往北拍摄)
图3 海蚀崖和海蚀柱(站在燕窝山顶朝南拍摄)
图4 海蚀崖(黄灰色的火山岩上满是垂直或高角度的节理)
图5 海蚀崖(节理发育)
图6 海蚀崖及海蚀崖底部的三角形海蚀洞穴和从悬崖上滚落的石块
图7 状若青蛙的海蚀柱
图8 兄弟般的海蚀柱(注意照片右下角被海浪打上来的塑料和泡沫垃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