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已去,心中思量着如何总结自己的2018。拿起手机翻起微信,才意识到其实微信朋友圈已经记录了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于是截取了24个朋友圈,回顾2018年的经历。虽然朋友圈只是记录和我相关的一个个瞬间,但其实每个瞬间背后离不开身边很多人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中的持续积累与辛勤付出。在此,我也想用这些瞬间对他们表示感谢与敬意!
(一)2018年元旦:2018年的第一条朋友圈:一分关于帽子的自嘲,更是一份自我激励。这条朋友圈获得了448个点赞,也许这正是很多人的一种共鸣。2018年12月31日再来看这条朋友圈,帽子还是草帽,但一年下来却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最大的意外收获是在研究方向上,过去几年为了验证2012年形成的标签化体系结构的想法,做了多次失败尝试后,选择了开源芯片路线,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为探索芯片敏捷开发方向的先行者。2018年自己满意的一篇论文也正是在这个方向上,我们通过多组对比实验揭示了为什么抽象能力更高的硬件描述语言Chisel可以提升芯片开发效率达1个数量级,而且开发质量比传统语言甚至更好。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创刊60周年特刊邀约
(二)1月18日:2017年11月28日从海南回北京的飞机上写了这篇文章《关于RISC-V成为印度国家指令集的一些看法》,发表在2018年1月份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CCF)》上。这篇科普文章随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得到了学术界、企业界包括政府部门的关注,推动了RISC-V中国联盟的筹备与成立。
(三)2月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颁奖晚会上,公布了首批“CCF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的珍贵物件。“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工作是一项文物抢救行动,因为很多珍贵的经典计算机和宝贵资料都在企事业单位扩建、搬迁过程中丢失了。颁奖晚会公布首批物品的那一刻,心中甚感欣慰。
颁奖晚会公布首批珍贵历史物品
(四)2月24日: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召集了国内10个系统方向研究小组一起对入选SIGOPS名人堂的文章进行了点评。持续了半年时间,到2018年2月24日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第十三期、第十四期
参与撰写点评的老师和学生们
(五)3月10-13日:在芝加哥参加计算机体系结构顶会ISCA的程序委员会会议,讨论了2018年度ISCA论文的录用——最终373篇投稿录用了64篇(17.2%)。随后飞往纽约,开始对纽约大学一天满满的访问日程。
访问纽约大学,一天满满的日程
(六)4月7日:陪学生熬夜向计算机体系结构顶会MICRO投稿,然而由于工作还不够扎实,最终文章质量就如图中的那匹马,能投出去都是在意料之外了。最终评审结果是被拒,倒是意料之中。此后又两次熬夜帮学生修改论文,最新版已于12月初投稿到ISCA,希望这一次能有好运。
其实我对这项研究工作已经很满意了——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到华为的某核心芯片中(出于保密原因不能透露芯片型号),今年有望被广大用户使用上。更重要的是参与研究的学生得到了提升,不出意外将赴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一位民办三本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相信他的经历也将成为一段传奇故事。等拿到正式Offer后再公布他名字吧)
(七)4月21日:这是2018年第一个意外惊喜——没想到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最佳合作项目奖”。此前毫不知情,也从未打过招呼(也根本不知道跟谁打招呼)。此后,又出现了几次类似的意外惊喜,也让我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也许其他评审也可以不用打招呼。当然,现实是今年两次申请帽子都未过初评。
(八)4月24日:2018年的3月21日本年度的图灵奖公布,斯坦福大学的John Hennessy教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教授摘得桂冠。应CCF秘书长杜子德老师的建议,我在3月28日完成了一篇采用蒙太奇手法的文章《与新晋图灵奖得主的虚拟对话》,随后发表在4月份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CCF)》上。文章在编辑时便得到CCCF主编李国杰院士的高度肯定。几个月后的一天还忽然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张晓东教授的读者来信。张老师是ACM/IEEE Fellow,是计算机系统领域的大牛,他的来信着实让我感到意外而高兴。
李国杰院士的点评
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张晓东教授的读者来信
(九)5月9日:实验室的黄群副研究员收获2篇SIGCOMM,针对数据中心网络测量围绕Sketch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1989年的小伙子,不到30岁就已经发表了3篇SIGCOMM——分别是计算所的第三篇、华为的第一篇和北大的第一篇。(需要更新的是他现在已经有女友了)
黄群的三篇SIGCOMM对国内单位排名的影响
(十)5月16日/7月11日/9月21日:又一个意外惊喜——收到了ARM Research Summit 2018的Keynote邀请,这是国内的研究工作首次受到邀请。ARM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我们的研究工作能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跟踪,对我们极大的肯定。两个月后,ARM的研究人员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访问交流,我才了解倒他们也正在研究基于标签的内存隔离与监控技术。从2012年开始标签化体系结构研究以来,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里就是世界最前沿。
9月18日,我前往英国剑桥,面向约2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体系结构专家做了题为“The Case for Labeled Computer Architecture”的Keynote,报告由ARM整理后发布到了Youtube上。
(十一)5月26日:CCF YOCSEF二十周年庆典,又一个意外收获——成为20年来十位杰出演讲者之一,而其他获奖者都是院士、社会知名人士。这个奖,更多的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肯定。和其他几位获奖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差距太大了,还应该做得更多些。
(十二)6月8日:又一个意外惊喜——收到《Synthesis Lectures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丛书约稿,基于标签化体系结构撰写一本体系结构软硬件接口设计的书。这个系列丛书是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前沿的书,我们受到邀请也表示国际学术界对标签化体系结构的积极响应。
(十三)6月29日:正是三年前第一次受邀参加在德国小镇举行的Dagstuhl Seminar,在小镇上封闭5天和4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同行深度交流与相处,让我结识了一批国际朋友。2015年的那次Dagstuhl Seminar之旅,正是帮助我开启国际化的钥匙。三年之后,我有幸受邀成为了组织者之一。我们邀请了3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在这里封闭5天进行最自由地讨论。交流形式已不再重要,大家更在乎的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十四)7月13日/7月16日:时隔6年,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当时的朋友都已经毕业,计算机系出现了一批新人。拜访了当年一起住了2年的房东,老友相聚,分外高兴。
电子系的David Wentzlaff教授负责接待。虽然只有半天,却也行程满满。首先参观了他做的芯片和实验室,很欣赏他的研究风格,喜欢把想法做成真实的系统(虽然只是原型验证系统),这一点上其实我们的研究风格很像。随后我作了一个学术报告,有位中国留学生说这是他在系里近几年第一次听到中国学者到普林斯顿来做报告。
感觉学术交流其实就像江湖上的武功切磋:你出一招,我还一势,等待对方抛出妙招之时,心中或是暗自叫好,或是惺惺相惜。水平高低,各自便已心中有数。
(十五)7月14日:参加计算机体系结构顶会MICRO的PC Meeting,又是一天半。我们的文章如之前预料那样被拒了。UCSB的谢源教授也参加此次会议,我们沿着亚特兰大的奥林匹克广场边走边聊,谢老师的经历和观点给我很多启发,正是我这次亚特兰大之旅的重要收获。
(十六)7月25日:经过几个月的攻关,基于标签化RISC-V的8节点原型系统“火苗”重磅出炉。火苗和Berkeley在2018年推出的FireSim是同一类平台,但各具特色。FireSim胜在其部署于Amazon的F1 FPGA云,扩展性更强;而火苗胜在节点支持标签化机制,全系统性能更优。火苗原型系统也支持计算所牵头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通过择优评估。更值得一提的是已有清华、北大、天津大学、中科院、Clemson University(美国)等多所国内外大学使用标签化RISC-V平台开展研究。
火苗与FireSim相比,各具特色
(十七)9月11日/11月17日:2018年度未来科学大奖备受关注,台积电的林本坚教授获得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去年采访了2017年度获奖者许晨阳教授,今年再次很荣幸地采访了林本坚教授《用心则乐的芯片大师》。作为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青创联盟)的联席主席,在11月17-18日的未来科学峰会与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组织了一场“科学家宴X青年秀”——11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青年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的工作。虽然每一位只有短短的4分钟,但大家的精心准备和精彩演讲组成了一场思想盛宴。
(十八)9月23日:国科大本科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授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第一名)。国科大本科教学经验还有很多不足,但看到学生们的出色表现,给老师们很大的鼓舞。更让我高兴的是特等奖团队中的一位成员加入了我们实验室。
(十九)10月1日:从9月开学,找到了一种新的运动时间窗口——每天早上送苗苗上学后,7:50到健身房跑5公里,回家冲个澡,正好能赶上9点到办公室。从此这个习惯坚持到了现在,基本上每周能跑上4-5次。10月1日健身房休息,忍不住到户外跑了5公里。
(二十)10月6日:国庆期间收到一条好消息——中心的张科和常轶松团队研制的面向国科大《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FPGA教学云平台工作被计算机教育领域旗舰会议SIGCSE录用。这是SIGCSE创办50年来中科院的第一篇长文,也是中国大陆的第四篇。更重要的是这个教学FPGA云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整体满意度达到87.8%;34%的国科大学生由不喜欢计算机系统转变为喜欢计算机系统方向。
(二十一)10月11日:HotDC是我们中心创办的一个面向数据中心的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自创办以来邀请了十多位来自全世界的数据中心专家进行交流,是我们中心与国际前沿交流的窗口。第三届HotDC在10月2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心120多位老师与学生参加。
(二十二)10月18日(朋友圈滞后2天发出):母校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创建60周年、计算机系创建40年庆典活动,有幸受邀作为校友参加做学术报告。回到母校,倍感亲切,把当年的学号写在PPT首页,感觉就像是在向母校交一份作业,一份关于离校后个人成长的作业。
(二十三)11月8日:经过9个月的筹备,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终于在浙江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布成立,得到了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的大力支持。联盟理事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担任,我担任联盟秘书长。这是对2018年的中兴事件引起的“如何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一种应对思路——我们希望通过开源芯片设计将芯片设计门槛降低几个数量级,实现像开发互联网APP那样快速低廉地开发芯片;希望未来3~5人的小团队在3~4个月内,只需几万元便能研制出一款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相关新闻:科学网-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在乌镇成立
向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演示标签化体系结构
(二十四)12月14日:这条朋友圈是我给国科大本科生教授操作系统课堂上的一页PPT。自己10多年前的博士工作能在本科教学中也用上,非常高兴。
(附加一条)2月4日/8月9日:最后附加一条留给我亲爱的苗苗,获得了香港国际小提琴大赛决赛第二名,也得到了人生第一笔奖金。这也是我微信迄今点赞数最高的一条朋友圈。
8月7-8号,苗苗参加了2018年金色北京小提琴比赛,再次获得好成绩,共获得4金1铜,并被遴选为8岁组三位优秀选手之一,参加北京音协组织的2019新年音乐会表演。
苗苗的成绩背后是苗苗和妻子辛勤的付出!她们是我2018年最感激的人!
还有远离家乡到北京陪伴我们的爸爸妈妈,谢谢他们最无私的奉献!
2018年金色北京小提琴比赛现场
苗苗练琴的乐谱,写满各种记号
2019,你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