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lit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litong

博文

以古建筑屋顶为切入点看懂哈尔滨工程大学(HEU)建筑群

已有 20761 次阅读 2017-11-5 16:22 |个人分类:哈军工|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哈军工, 古建筑, 哈工程, 哈船舶

我国古建筑常见的屋顶构造方式有五种,即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屋檐则有单层、双层和多层之分。屋顶样式并非一开始就确定下来,出现的顺序据考证推断依次为庑殿顶、悬山顶和歇山顶,至于硬山顶,则在最后才出现。屋檐也是同样的道理,单层檐先出现,双层、多层出现时间则较晚。

本文将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群的例子,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屋顶和屋檐,并根据这些介绍,重新解读一下哈工程建筑群的各个建筑。

一、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

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一般有一正脊和四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顶,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悬山顶多用于民间建筑和次要地位的建筑如神橱、神库、配殿等,而较重要的建筑一般不会采用此顶。

哈工程校园内没有典型的悬山顶建筑,但是主楼门前的牌楼上的屋檐可以看做是卷棚悬山顶的一种。

哈工程主楼门前牌楼上的卷棚悬山顶

再配一张哈工程建筑群内的文庙中比较标准的悬山顶。

哈尔滨文庙 金声门 为卷棚悬山顶

二、硬山顶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汉族传统建筑设计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中国汉族民间居住建筑中。

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属于双面坡的一种。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从外形看,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哈工程同样没有典型的硬山顶建筑,大学生美食广场(大美)入口处的屋檐和大学生美食城(小美)房顶上的装饰勉强可以算作是硬山顶的元素。

大学生美食广场(大美)入口处的硬山顶元素
大学生美食城(小美)房顶上的硬山顶元素

同样也是配一张哈尔滨文庙内比较标准的硬山顶。

哈尔滨文庙 耳房 硬山顶建筑

三、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哈工程校区内建筑物上的歇山顶极多并广泛分布,典型的有11#两侧、31#两侧、41#、51#正面、61#两侧、主楼及N楼S楼,哈尔滨文庙中也有分布,如崇圣祠等。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两侧均为单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31# 两侧为单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41# 整体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哈军工51# 与41#在正面一致 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目前哈工程暂未收回
哈尔滨工程大学61# 两侧为单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主楼 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哈尔滨文庙 崇圣祠 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四、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但闽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的庑殿顶。

在日本,庑殿顶多见于东日本,又有“东屋”的别称。

琉球传统住宅受闽东文化影响,也使用庑殿顶。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韩国景福宫的城楼。仿古建筑例如台北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莲净苑的大雄殿等。

哈工程校园内没有明显的庑殿顶建筑,但是11号楼后杏花长廊广义上来说是庑殿顶建筑(实际上可能只是攒尖顶的变形)。

哈尔滨工程大学杏花长廊 单檐庑殿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杏花长廊 单檐庑殿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杏花长廊 单檐庑殿顶

五、重檐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是单檐歇山顶的变种。

重檐,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哈工程内的建筑,重檐歇山顶是除单檐歇山顶之外最常见的屋顶样式,其中11#正面、21a、21b、31#正面、61#正反两面都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正面 重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21a 重檐歇山顶建筑
哈尔滨工程大学21b 重檐歇山顶建筑
哈尔滨工程大学31# 正面 重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61# 反面一侧 重檐歇山顶(正面亦为重檐歇山顶)

六、重檐庑殿顶

重檐庑殿顶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中国古建筑中,如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哈工程校园内没有标准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带有其元素的建筑亦没有见到。

不过一旁哈尔滨文庙内的大成殿,则是标准的重檐庑殿顶建筑。

哈尔滨文庙 大成殿 重檐庑殿顶建筑

七、攒尖顶

除了以上四种共六样常见的屋顶样式之外,另有一种常见的屋顶样式——攒尖顶。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

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内凹,则为盔顶。

在宫殿、坛庙中有着大量的攒尖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攒尖宫殿式建筑。而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则是典型的圆形攒尖坛庙建筑。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坛庙园林中,也有大量攒尖建筑。

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哈工程校园内也有一些攒尖顶建筑,如几座凉亭上的单檐攒尖顶和材化楼、十公寓一侧上方的重檐攒尖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东南角处的六角攒尖顶凉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31#西南侧四角攒尖顶凉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11#楼内花园中的四角攒尖顶凉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楼上的四角重檐攒尖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第十公寓上的重檐攒尖顶

八、盝顶

除以上各种屋顶样式,还有一种比较不常见的屋顶样式——盝顶。

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

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哈工程的盝顶建筑主要就是材化楼和十公寓,如果全都算上的话,位于青岛的船舶科技园大楼应该也是盝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楼 盝顶建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第十公寓 盝顶建筑
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效果图 可看出主要建筑全部都是盝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实景图 可看出其是盝顶建筑

九、十字脊顶

十字脊顶是古代中国建筑屋顶形式的一种。十字脊顶是由两个屋顶九十度垂直相交而成,可以是悬山式,也可以是歇山式。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民居采用十字脊顶,其山面多采用悬山顶。后来宋代的《金明池夺标图》就出现了歇山式的十字脊顶,即四个山面都是歇山式,故又称“四面歇山顶”。

十字脊顶建筑典型代表有北京角楼、阅江楼、光岳楼、金陵大学钟楼(今南京大学北大楼)、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楼等。

哈工程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真正的十字脊顶建筑,但是11#的“日”字型结构让其内部和背面有十字脊顶的元素在。

哈尔滨工程大学11#内可看见其十字脊顶的特征

十、三川脊

三川脊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多流行于闽南地区。在完整的屋顶上,将正脊中间一段抬高,并在抬高的两侧增加垂脊。正脊分成三段,中间高,两侧低,并出现四个燕尾。使用三川脊的屋顶被称为“三川殿”。

三川殿,多用于住宅、祠堂、庙宇的大门。三川,即三穿,原指三门,庙宇祠堂的大门一般做三道门。其中左右两道门称为“龙虎门”,两侧都作出石雕龙虎壁,以左为大,香客进庙时皆有龙门进,由虎门出,取入龙喉祈好运、出虎口解厄运之意。

三川脊的形式,最早见于故宫博物院锁仓南宋佚名《宫苑图》中,在宋画《京畿瑞雪图》团扇中也可以见到,清初袁江、袁耀的楼阁界画中也常见这种屋顶。二袁的画中,许多建筑依据无名氏的古画稿,其中必保存了唐宋时的古法。但在宋以后的官式建筑中反而少用三川脊,它退而流行于闽南传统建筑之中。

三川殿的构造做法有三种,其一,将中间一间的脊檩套高一个檩径,使屋脊中间高而两边低,这种做法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其二,不抬高中间的脊檩,所有脊檩保持同一高度,在中间的脊檩两端用桷木做出三角形的假厝;其三,不太高脊檩,也不使用假厝,只是用砖砌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脊,再加砌垂脊,这种做法比较简便。

硬山、悬山中间(一间或三间)屋顶抬高,使檐部断开,称为“断檐升箭口”。中间抬高的屋顶角端加戗脊,形成简化的歇山顶。民国初期,名匠王益顺将这种屋顶式样传于台湾,在台湾闽南系建筑中曾一度盛行。

闽南系建筑类型

哈工程建筑群中,11#、21#、31#、41#、51#、61#,都是广义上的三川脊形式,并且都在中间楼体处使屋顶抬高檐部断开,可以说都是一种“断檐升箭口”,11#两侧尤为典型。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北侧 断檐升箭口




以上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群(含文庙)中主要出现的几种中式屋顶样式,中式屋顶样式另有的盔顶、三角攒尖、圆攒尖顶等则没有,这里也不多做介绍。(至于图书馆究竟算是什么屋顶,个人觉得可能是盝顶和福建土楼的一种结合,也不多做讨论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屋顶样式,在古代中国是体现建筑等级和主人地位的重要标志。建筑等级主要通过对财富(包括人力)的消耗来体现,建筑的尺度、材料的贵重程度、装饰的精细程度等成为表现建筑等级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些等级因素并不是财富消耗的体现,而另有其社会文化原因,比如屋顶形式的等级、建筑色彩等级等。比如歇山顶和庑殿顶一般用于皇宫、衙门官员住宅孔庙等重要建筑,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则多为平民所用。

如果说悬山的复杂程度明显低于庑殿及歇山,因此等级较低的话,庑殿和歇山的技术复杂程度则难以排出高下,不能将其等级差异归结于财富的消耗,在东亚范围内来看,庑殿等级也未必高于歇山,如韩国朝鲜时代的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门用庑殿。

中国古代庑殿等级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和二者的技术地域来源及北方的正统政治地位有关。歇山的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令:宫殿皆四阿)。

与这一问题类似,殿堂式和厅堂式构架的等级问题、铺作形式汉唐间的发展问题等都可以从南北方技术源流差别和北方正统地位方面来思考。

庑殿顶简易变落舍:东南沿海,多暴雨台风,乡民以草结庐,屋顶参照庑殿顶作成流线型,减小阻力以抗强风,并有利于屋顶雨水顺势流下,称之谓“落舍”,亦有朝风一面作成单落舍屋顶。

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一般将以上各种屋顶这样分类: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盔顶盝顶

……………………………………………………………………………………………………

我们以这样的等级观念重新审视一下哈工程的校园建筑(不包括文庙)后,会发现一些隐藏在这些建筑背后的信息。

一、哈军工时期

其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是拥有重檐歇山顶的#11、21#、31#三座哈军工时期的老楼与新建的61#。其中三座老楼分别代表了哈军工成立初期三个主要的院系,即空军工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而41#和51#则为单檐歇山顶,等级明显不如前三座大楼,实际情况也是如此,41#对应的是装甲兵工程系,51#则对应工程兵工程系,这两个系也在六十年代初因“尖端集中、常规分散”而分建外地,成为了最早离开哈军工大院的几个院系之一,发展到现在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和解放军理工大学(现陆军工程大学前身)的工程兵工程学院也规模不大。

哈军工大楼的设计师们基本遵循了中国古建筑屋顶制式等级来设计大楼。

二、船院与工程时代

哈军工原来的主楼并非中式建筑,不遵循中式大屋顶的规则,现在在军区手中。新主楼却采用单檐歇山顶,其规格是要低于11#(航建学院)、21#(21a计算机学院与信通学院、21b基础教学楼)、31#(核学院、经管学院)和61#(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的,仅和现为继续教育学院及外语系的41#相同。

但材化楼采用的是盝顶,怕是低其他院系一头。(实际上材化学院也一直不是哈工程的强势学院)

这样一来,主楼规格低于院系,也就难怪哈工程成为了一个双一流学科高校而不是双一流大学了。

顺便一提,最强的三海(船海动力水声三院)采用的大楼都是独栋的新式大楼,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等级最高。

食堂的设计元素为硬山顶,明显等级低于教学办公大楼,设计思路正确。

寝室楼(十公寓)为盝顶,不存在严格的等级区分,设计思路也不能说错。(但实际上屋顶是后加的,233)

三、理想状态

既然读懂了建筑语言,哈工程的校园建筑的规格其实应该进行统一。

那么理想状态应该是:

0、现代建筑:双一流学科大楼(船海楼、动力楼、水声楼)、活动中心、逸夫楼、理学楼

1、重檐庑殿顶:主楼(需将现有的单檐歇山顶改为重檐庑殿顶

主楼单檐歇山顶与重檐庑殿顶对比图

2、重檐歇山顶:优势学科、理工科大楼,基础教学楼(11#、21a、21b、31#、61#)

3、单檐庑殿顶:后发学科、文史科大楼(需将材化楼的盝顶改为单檐庑殿顶

4、单檐歇山顶:体育馆(没记错的话概念图为单檐歇山顶)、继续教育等院系大楼(41#以及将来也许大概可能会回收的51#)

5、盝顶:图书馆、寝室楼(十公寓、16、17公寓)

6、悬山顶:职工宿舍

7、硬山顶:食堂(大学生美食广场、大学生美食城)

8、攒尖顶:校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

除了主楼建筑群,其他建筑大都符合逻辑。

所以不得不说,五十周年校庆赶建出来的主楼建筑群(主楼、N楼S楼、材化楼、十公寓)是最破坏校园内整体建筑语言逻辑和规律的失败之作

希望校友们回头谁有钱有权了能和校领导商量捐款把屋顶改了。

三、其他

船舶科技园大规模采用盝顶,不知道是不懂其中的含义还是故意为之另有用意?如果真的是无心为之,是否意味着哈工程青岛校区建筑风格的进一步崩坏呢?

杏花长廊为庑殿顶,论规格,仅仅低于重檐歇山顶。这说明在哈工程,头等重要的是学术,第二重要的就是赏花。

哈工程的杏花







参考文献:

[1] 古建筑设计悬山顶与硬山顶介绍-南方古建筑设计院

[2]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游记--蚂蜂窝

[3] 哈尔滨的大学建筑(二) - 哈尔滨 - 高楼迷论坛

[4] 亭台楼阁轩榭廊的区分_百度文库

[5] 日本古建筑的屋顶有几种风格?

[6]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等级排序的根据是什么?

[7] 闽南传统建筑屋顶做法

[8]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_百度百科



相关文章:

【哈尔滨工程大学纪念品开发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

如何奔向双一流——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展之我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7011-1083889.html

上一篇:【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纪念品开发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
下一篇:陈赓校长诞辰115周年、哈军工成立六十五周年纪念品概念图展览
收藏 IP: 222.171.7.*| 热度|

1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