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nic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hnicky

博文

药可不能乱吃哟,你可能天生就和某些药八字不合(原创科普)

已有 3518 次阅读 2017-10-21 17: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小到大吃过“一抹多”(很多)的药,有时候也听人抱怨:看嘛,别人吃了那个药就好得飞快(不要问我别人是谁,反正别人就是好的),为啥我吃了丁点儿用都没有呢?我不会吃了个“歪”(假)的吧?

难道,他们真的买到“歪”药了?那可不一定咯,不信你看嘛… …

                   

甲、乙、丙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医院门诊,医生分别给他们做了检查。


他们三个都很听话,让怎么吃药就怎么吃药。但是三周后回来复查的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哇!

医生给他们三个人开的一样的药(肯定不会是“歪”药嘛),结果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

聪明机智的医生经过一一排除后认为,或许遗传因素(专业用语:药物基因组学)能够解释这个神马事件!

作为一个专业的吃瓜群众,忍不住问:

为啥甲乙丙三人对药物反应差别那么大?

药物基因组学是啥?关它什么事儿?

药物基因组学有啥用尼?

个体差异,其实就是说我们是不一样滴。相同的药物在不同的人身体里捣腾一圈,产生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总是因人而异,也就是所谓的“同药不同效”。通常情况下,病人吃药后会出现以下4种情况:

(1)吃完药以后活蹦乱跳的,浑身舒坦,简直就是众望所归;

(2)原先的病好了,但吃出其他毛病了,让人哭笑不得;

(3)吃药前后一样的,感觉就是来逗你玩儿的;

(4)病没治好,毛病反而越来越多,我这暴脾气,简直就是忍不了。


其实呢,这些对医生来说都不是啥稀奇事儿。稀奇的只是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谁吃完药后会比较幸运,谁又会比较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将药物治疗的各种利弊告知于病人,请病人自己来选择!



如果你心存侥幸,认为这种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你就真的想错了,概率再低,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再说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来就不低,不过药物的有效率倒是比你想象中低哈。

小编这么诚实善良的人是绝对不会说谎的哟!

                       





小编没哄你撒。

但是也不用太紧张了哈,我们的科学家和医学家们一刻也不得闲,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去改善这种状况,尽量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

我们今天的主角儿,药物基因组学,就算得上是成功的尝试!

影响药物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药物基因组学就是研究基因(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阐明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节约医疗成本,最终实现药物的个性化治疗,用时髦点的词叫“精准用药”。


药物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后,需要“换好几套装备”,才能发挥药效或者引起不良反应,在此过程中,药物代谢酶功不可没!



基因差异     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      药物反应个体差异

白话文翻译:基因差异导致每个人的药物代谢酶给药物换装备的速度不一样,使得药物的工作效率和在体内逗留的时间不一样,直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即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

根据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差异(学名:基因型),可以将个体分为快代谢型正常代谢型慢代谢型(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大多数药物或者药物的标准剂量一般适用于正常代谢者,对于快代谢或者慢代谢者而言都是不合适的。

吃瓜群众表示一直忍到没打瞌睡,就想知道药物基因组学到底能干点儿啥?

答曰:改变传统的用药模式。

传统模式下,医生根据人群数据经验来开药,如果个体用药后出现不适或者用药无效,再来换药或者调整药物剂量。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要来回捣腾好几次,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个性化用药模式下,一旦明确了自己的基因型,在药物基因组学的帮助下,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某种药物。

淘汰掉对自己无效或者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留下最合适自己的!

传统用药模式下,有超过10%的病人使用卡马西平/别嘌呤醇后会发生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而使用硫代嘌呤治疗白血病的病人容易发生骨髓抑制,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哪些人不适合用这类药物,并且遵照医嘱选择其他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从而避免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4、小结

药物反应的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对其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让事情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药物基因组学让我们了解更多药物反应相关信息,结合传统的用药模式,使药物治疗更加合理化、个性化、经济化。!

                                                                                                                 华西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许恒,邓竹君 执笔原创

药物基因组学-科普文(华西精准医学中心).docx

微信公众号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wOTAyMTQ0MQ==&mid=2247483737&idx=1&sn=87a8fc0461c8331ed1ab5deeb62968a3&chksm=f919dd37ce6e5421193a0cfdce2edf2041a5fd748eb14f376e96c7910dd3f5a34861d9c93e70&mpshare=1&scene=1&srcid=1021RDJVr4xx0RloyUNs96Rn&pass_ticket=zdZTTMO%2F95HBX5mzphiH4Z%2FbT%2F1nqeiiYpn5y4eiXlTbbXmOR%2FGcTHIPZcWxQenV#rd

注:图片素材源自网络

参考资料:

[1]Schork N J. Personalized medicine: time for one-person trials[J]. Nature, 2015,520(7549): 609-611.

[2]阳国平,郭成贤.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用药决策[D].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3]彭六保.临床用药咨询628例分析[J].中国药房,2002,13(12):761

[4]Karim H, Ghalali A, Lafolie P, et al. Differential role of 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in the cytotoxic effects of 6-mercaptopurine and 6-thioguanine on humanleukemia cells.[J]. 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3, 437(2):280-286.

[5]https://www.epainassist.com/skin/stevens-johnson-syndrome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m9Q6LUJeg

[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LjUCfMgSY&list=PLDFDD9CFF28132E1F&index=2

[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kJYrQjy2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549-1081859.html

上一篇:谣言怎样从争议性科研论文到误导公众 (谈66%的肿瘤是因为运气)
收藏 IP: 171.216.67.*| 热度|

2 武夷山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