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健康长寿三要素 精选

已有 12330 次阅读 2017-7-30 08:32 |个人分类:重点推荐|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学界研究某种现象有两种基本原因,一是为好玩,一是为好用,很多研究只有一种原因。当某种研究同时具有好玩好用的特点时,这种研究就是研究者的幸运选题。例如我们研究裸鼹鼠为什么没有痛觉,这非常奇怪,弄清楚这个道理将是非常有意思的,这是为好玩。研究这种动物为什么不容易生癌症,为什么能长寿,将给我们解决人类自身癌症的问题,帮助我们寻找长寿的良方带来线索和手段,这是为好用的。

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启发,目前情况下人要健康长寿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关键是三点,好的基因是内因,医疗社会因素是外因,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是重要补充。

首先要有好的基因。这方面罗素进行过非常好的讨论,好的基因当然要靠父母祖宗,如果父母没有遗传给我们一个健康的基因,你要健康长寿真的很难。你拥有大象鼹鼠那样优秀的抗癌基因,你抽烟喝酒不运动,同样没有问题,但是可怜的我们大多数只有类似狗一样的基因,这就需要我们为避免生癌而进行艰苦努力。这也是目前我们无法实施对自身基因进行改造的宿命,当然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一限制也一样可以解决。

其次是好的社会和医疗条件。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真正能促进寿命延长的有几个革命性进步,例如自来水革命,主要是切断了饮食来源的传染病,抗生素的发明,解决了细菌感染的困扰。整体医疗水平和社会安定,是避免疾病和意外丧命的关键因素,这才是我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最重要的养生条件是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保障条件,维持国家和社会稳定才是最有效的养生方法。

然后才是个人生活方式改善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长寿的重要工具,我们要管住嘴,迈开腿,少酒禁烟,心情舒畅。其中要获得愉悦的心情,最好的方式是做善事,帮助其他人,这才能给我们更多存在感和成就感,才能获得舒畅的心情。当然适当使用保健手段也是必要的,通过饮食或适当补充充足的营养素,多饮水,多使用安全健康的手段。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体验,我认为氢气作为一种特殊健康工具,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作为提高健康的简单有效的工具。

近年来,裸鼹鼠、大象和弓头鲸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关注,这三种相差巨大的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容易患癌,而且寿命远远超过其同类,例如裸鼹鼠寿命是30年,但是他的近亲普通老鼠只能活3年,相差10倍。弓头鲸平均寿命则长达200年。

与这些特殊动物不同,人类是比较普通的,相对容易患癌症,但是我们宠物犬类,比我们人类患癌症的几率高10倍,为什么不同动物患癌症的可能性相差如此巨大。最近《科学美国人》发表一篇文章,就比较肿瘤学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首先是犬类,主要是因为人类给犬类配种导致的后果,为获得纯种狗,导致某些基因的丢失,不过这也无意给我们研究肿瘤提供了一种自然模型,肿瘤学现在开始重点研究犬,以帮助理解癌症本质和寻找治疗癌症的方法。

目前认为,大象不患癌的秘密是有更多的p53基因,这种基因过去曾经认为是促进癌症发生的,现在已经清楚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大象基因组非常神奇地拥有19个这种基因,而人类只有可怜的一个。p53基因能缩短细胞修复各种 DNA 损伤的时间,让细胞在程序性死亡之前重获新生,从而降低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裸鼹鼠则具有大量合成和分泌透明质酸的能力透明质酸的一个俗名叫玻尿酸,爱美女士一定知道这个东西,这种“黏糊糊”的物质能让它们的皮肤松弛而有弹性,让终生在地下挖洞的裸鼹鼠十分受用。

原文链接:

http://cancer.nautil.us/article/234/what-medicine-is-learning-from-animals-that-resist-cancer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068671.html

上一篇:美著名科学家发声:科学不是商业!
下一篇:氢燃料电池是未来绿色能源核心技术
收藏 IP: 183.192.28.*| 热度|

26 王启云 张海权 黄永义 王从彦 史仍飞 吕洪波 范振英 文克玲 罗汉江 谢蜀生 郭景涛 蒋永华 姚伟 朱晓刚 白龙亮 张云扬 bridgeneer zjzhaokeqin xlsd shenlu guhanxian clp286 zhyzh xchen loyalSciencefan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