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ESCI:又一个科技评价的香馍馍? 精选

已有 22554 次阅读 2017-6-27 11: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SCISSCIA&HCI一样,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是检索工具,但也成了评价工具。ESCI的收录期刊的标准低于SCISSCIA&HCI,但已成为期刊入选这三大索引的必经之路。

黄颖 / 北京理工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Web ofScience核心集期刊遴选的两阶段方法)

201511月,原汤森路透集团推出了一种新的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旨在:(1)提供更多的期刊数据以支持科研评价和分析;(2)更多地收录那些在学术领域己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期刊;(3)更早的追踪到新兴的领域和趋势。在建立之初,近1500本期刊被ESCI收录,随后的每一周都会有期刊陆续会被ESCI收录。

如果说以上的论述并不能引起我们关注和兴趣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信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ESCI是未来期刊成为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的必经阶段。打个比方,在科举考试中,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可以成为举人,而只有拥有了秀才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考试。换句话说,以后新增的被三大索引检索的期刊,首先必须要被ESCI检索,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被上述三大引文索引收录。

新旧引文索引比较

与传统的三大引文索引相比,相同的地方包括:纳入的杂志都具有多学科性(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相同的引用指数评价体系以及对期刊论文的系统评价等;不同的地方在于ESCI仅需要满足三大引文索引收录的第一级标准,即满足同行审议、伦理标准、所发表论文以PDFXML网页形式和研究内容有人关注等最基本要求。

ESCI数据库对收录的期刊2015年及之后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价,被收录的ESCI期刊的论文都可以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集合中查到,也可以看到被检索文章的被引信息,但是每年的Journal CitationReports (JCR)中不报道这些E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ESCI会降低原有数据库的收录标准?

有人会担心,ESCI的出现是否会降低传统三大引文索引的收录标准。事实上ESCI更多是一种补充和缓冲,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会促进期刊之间的有序竞争,让期刊收录过程相对更透明、更合理。因为新申请的期刊都需要先满足第一级标准,被ESCI数据库收录后,等满足了更高标准才能被三大引文索引收录,而如果原有被三大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不能维持三大索引所要求的标准,但仍能达到第一级标准就会被降级为ESCI期刊;如果连第一级标准也达不到,则会被降级为普通期刊。同样地,如果ESCI期刊不能保持所要求的第一级标准时也会被降级为普通期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ESCI对新期刊的关注和支持、对老期刊的监督和警示,让期刊的收录路径更趋清晰,使期刊的分级更趋合理。

新兴领域+我国期刊发展契机?

从研究领域上来看,当前被ESCI收录的期刊中,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比例最大,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其次,人文艺术领域的期刊数量位居第三。在传统的三大引文索引中,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期刊相对较少,如果这些ESCI收录期刊可以晋升到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然科学类期刊一超独大的局面。从国家的分布上来看,这些期刊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发达国家,我国仅有51本期刊入选(2016719日),不足英国和美国等国的10%,印度则表现抢眼,入选期刊数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十。

如何看待这一新兴事物?

虽然ESCI面世已逾一年半的时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关注并不如预期那般广泛,甚至在以SCI/SSCI数据库收录作为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标的中国,也没有惊起太大的波澜。

不可否认,这与近年来众多学者强烈抵制期刊影响因子的行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兴事物,究竟能为促进科学传播与交流、发掘新兴研究视角做出多大贡献尚不得而知。可以预见的是,当一批ESCI收录的期刊进入传统的三大引文索引行列的时候,ESCI的话题将会被人们重新挖掘和重视。然而,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SCIE还是SSCIESCI也仅仅是评价期刊学术影响的一种工具。被这些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只是评价某科研机构和个人科研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不是全部。

ESCI对于科技评价来说是一个香馍馍还是鸡肋?ESCI会走多远?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Huang,Y., Zhu, D., Lv, Q., Porter, A. L., Robinson, D. K.R., & Wang, X. (2017).Early insights on th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 an overlaymap-based bibliometric study. Scientometrics,111(3):2041-2057. doi:10.1007/s11192-017-2349-3.

王继红,刘灿, & 肖爱华.(2016). 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平台——ESCI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7(11),1215-1220.

Thomson Reuters(2015). Web of Science Release Notesv5.20. http://wokinfo.com/media/pdf/wos_release_520.pdf.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63219.html

上一篇:用ORCID追踪全球科学家的流动
下一篇:『计量智慧』:恰当使用科学计量指标的智慧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12 蔡宁 杨正瓴 武夷山 宁笔 俞立平 陈冬生 王从彦 强涛 高建国 xlsd shenlu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