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国家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之我见
2016年年底和新年伊始这段时间,由于公司发展融资需要,偶然涉猎投融资领域,接触到很多以前未知的知识和事务,让我有机会以更多的视角思考一些科研、产业和人生问题。作为一个曾混迹于学术圈和产业圈的边缘人,经历了中科院、军工院所、大学、公司和创业者多种角色的洗礼,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市、行业、军工、国企和民企等形形色色的科研项目,面对新一轮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现状,思考中有一种冲动想要写点什么。主要针对基础科学、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和管理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提出一些我的核心观点。
一、基础科学的主体要素
人:稳定一支纯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对象主体应明确为大学、部分中科院和军工院所,因为这个群体的教育和成长经历最为擅长,应提供国家财政专项支持保障,达到衣食无忧、崇高荣誉、乐在其中、考核有度、进出自由之目的。
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工前瞻性基金为主体,剥离现有的应用基础研究纳入到技术开发类,突出支持纯科学问题;除了极个别重大项目,应通过减少资助额来提高资助面(多数纯科学问题不是烧钱,而是烧脑,当然对个别有合理需求的可以提高资助额度),基础科学特别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发挥创造,不要再让那么多聪明的年轻人为了第一桶金而浪费在申请书撰写上,把青春的激昂磨平在融入核心学术圈的道路上。
物:以大城市为核心圈,打破部门管理之界限(都是国家纳税人的钱啊!),成立国家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资助中心,依托有条件的大学和院所,进行整合补充,扶持专人和专项的人、财、物集中管理、培训与考核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协同统一配置,针对纯基础科学的需要进行布局,形成以公共大型测试平台为主体,小型分散测试平台为辅助的资源配置。
二、技术开发的企业需求引导
首先,要解决由谁来提出真正的技术开发(包括应用基础)内容需求的观念问题。就我的认知来说,以往相当一部分,小的项目是由科研人员拍脑子想出来的,大的项目是由核心学术圈科学家和大型国企的管理人员基于某种既得利益撰写出来,这样的后果造成很多项目是一种伪需求,使得大量企业的真正技术需求被扼杀或自生自灭,造成国家经费和技术开发人员的浪费和错配。
其次,如何鼓励不同类型企业都能根据自身真正的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应用基础问题和技术开发方向,需要制度引导。目前,我国的实体企业生存压力巨大,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使得它们无暇顾及技术基础和创新,这在行业领军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国特有的以量代质发展模式到一定阶段必然面临的问题,真的是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有的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开发项目设立制度。鼓励企业提出发展需求,引导部分科学家和技术工程人员深入企业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据此要采取更为有效的项目设立原则。应分别设立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行业层面的重大创新和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项目。除了第一层次代表国家需求意志外,其余两个层次项目的设立必须紧密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第一层次涉及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家为此设立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不是我们这里要谈论的主体。关键是第二、三层次的项目应该如何设立,第二层次项目的提出和论证要充分依托行业协会形成共识,也要少而精,并实施以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参与的招标制度,从而倒逼科研机构必须融入行业协会;第三层次项目由企业独立提出,要多而广,并实施以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主导的评审制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应用基础研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火炬计划项目等的整合。
三、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市场作用
什么是能转化或者产业化的成果?这件事应该由谁来判断?风险应该谁来承担?能被市场接受的技术才是成果,它的价值发现最好的载体是投融资机构,为了鼓励机构能更多发现价值和降低风险度,国家层面应设立配套项目基金分担部分风险。鼓励大企业设立自己的产业基金,补贴中远期项目风险额度,充分体现我们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这是我能看到的促进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最好办法,没有之一。
四、管理评价体系的引导、监督、服务功能回归
基础科学:应摒弃结果导向,转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过程考核与服务,例如,即使基金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考察研究过程已尽职、尽力、尽心,并取得一些进展或额外收获或失败经验教训体会等,应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这就是基础科学的包容和大爱,顶天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长期积累出来的!
管理者的职能:是依托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服务、协调和监督研发人员、机构、企业和评审人的作用。要克服惰政,摒弃简单的数数价值评价体系,摆脱简单的依赖专家(潜规则:存在一定的关系和利益链条)评审会审核来推卸自己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其实任何一个完成不好的项目,只要管理者用心审核都会发现问题的本质。
评审制度:应建立分层次、针对不同项目特点的评审队伍,打破各种核心利益圈,不是所有项目都要依赖有限的核心专家团体,我们国家科研队伍十分庞大,完全可以建立更广泛的评审人团队,扩大资金用于评审人制度建设十分紧迫,也需要我们的管理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职业精神。
写着写着,发现这是一个好大的题目,到后面有些力不从心之感,暂且搁笔,希望自己的粗浅认识能得到大家批评、指正和完善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