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ez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anezh

博文

如何才能避免学生评教“名存实亡” 精选

已有 10957 次阅读 2016-12-18 19:38 |个人分类:大学治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期临近结束,一年一度的学生评教时节又即将来临。

对于很多同学而言,评教只是为了看到自己学习成绩而不得不去做的例行公事。除此以外,学生评教显得非常“鸡肋”,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学生评教早已“名存实亡”。

评教的根本不在因何而评,而在于因何而聘

在现实当中,不少学校规定,如果教师的评教分数排名太靠后,可能会被院系领导或者学校教学督导“约谈”、当年的职称申请暂停,甚至可能因此失去授课资格,不可谓不严格。那么,为什么如此严厉的学生评教,却陷入“名存实亡”的困境呢?

在高校教师管理当中,从聘任环节开始一切都是以科研能力作为基本导向的。新聘教师要看候选人有没有在“高等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日常的学术工作量当中,发表“高等级”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主持“高等级”的科研项目是获得“学术工分”的关键因素。在教师职称评审或高级职务聘任当中,A、B类论文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永远是“硬通货”,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永远是次要的。所以,我们的大学人事管理本质上是因科研而聘,而非因教学而聘,这是导致评教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

对于评教的“名存实亡”很多业内人士也感到困惑。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当因何科研而聘成为一个大前提,如何评就退居次要了。看似严厉的政策,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取悦”中,普遍高分成为基本现实,评教的一切功能都会被消解掉。反过来,在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因教学而聘则是一个大前提,例如在耶鲁大学校长、教务长、文理学院院长、耶鲁学院院长(本科生院)、文理研究生院院长所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对教师聘任拥有审核权,学生评教结果不良的教师就无法获得聘任,从根本上解决奠定了因教学而聘的基本格局。

评教的关键不在于最终的结果,而在于专业的过程

很多教学管理者认为,评教的关键在于评教的结果有多大的约束力。但事实是,在因科研而聘的大前提下,评教的约束力越大,师生共同隐性“干预”评教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很多将教学看做“良心活”,认真履行基本职责的教师而言,从来也不会过多关注评教结果。而对于很多自身受到科研导向驱动的教师而言,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成绩上对学生“慷慨”一些,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好评。这也导致很多对教学兢兢业业的教师感到很不平衡,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一学期得了90分,而自己的同事马马虎虎一学期却得了95分。随后再一看科研绩效,自己只有60分,而自己的同事却仍然是95分。

教学评价是一件十分专业性的工作,其主要的使命是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专业性的反馈意见,以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评教可以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和以教师同行(Peer Review)为主体的评教。很多教务处编制评价问卷的时候,希望学生对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是一种根本性的错位,学生只是教学过程中不具备把握这些专业信息的能力,这方面的评价应该由教师同行或教学督导来组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更加需要反馈的是能否激发兴趣、学习负担如何、学习投入如何、学习收获如何,这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方式。

教师评教的专业性和学生评教问卷设计的专业性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对评教工作缺乏专业性理解的前提下,盲目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绩效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笔者在访谈耶鲁大学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的学生评教主要看课程是否受欢迎、课程压力、课程收获、选这门课主要用于满足什么课程分布要求等等,是比较契合学生主体的评教问卷设计。

学生评教的最大效用不在于得分多少,而在于信息公开

很多教学管理者一方面急于掌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权,另一方面又对师生博弈过程中的学生“评教”放水感到束手无策。这根本上在于学生经过多次博弈之后已经确认一个基本现实,目前的学生评教根本上只是走走过场。在部分高校,少数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了教师不好的评价后,竟然导致了自己拿到的很低的成绩。也有不少学生在不明确给教师评教是不是会导致教师对自己学业评价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感到“投鼠忌器”。更多的学生则认为“还是与人为善吧”,“老师也不容易”、“拿那么点工资,就别给人家添堵了”……在当前评教规则、评价程序、评价伦理都还存在诸多不成熟的情况下,“名存实亡”的学生评教其实是很容易去预见的。

在笔者调研耶鲁大学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问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你们学生评教的结果向所有学生公布么?”我回答说,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自己可以看到。耶鲁的学生介绍,不仅仅一些客观性的评价信息对学生是公开的,连各种主观性的评价信息也是公开的。例如,是否愿意把这门课程推荐给其他学生,并说明理由。课程评价系统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5个回答向全体学生公布。比如,评价系统公布了一位学生对一门心理学课程的评价:“我推荐这门课程,它覆盖了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的很多话题,从心理学的视角展现了人类是如何思考的,很有趣,它的缺点是重点并不突出。”另一位学生则评价:“我不推荐这门课程,尽管总体而言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是每次课前的阅读量太大,这令人感到烦恼。课堂讲授有时候也有点单调。”这些评价都对学生的选课决定产生影响。耶鲁的学生表示,如果不向学生公布评教信息,教师就感受不到评价的压力,也就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笔者认为,学生评教的最大常识就是:只有先明确因教学而聘,评教才能真正有用;评教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最好交给专业性比较强的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来做;学生评教结果的最大效用是信息公开,只有信息公开才能让结果真正使用起来,对师生产生正向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来源:中青评论,本文为原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5548-1021560.html

上一篇:高校学位点动态调整过程中的多重博弈
下一篇:高校人才竞争要讲规矩
收藏 IP: 114.91.3.*| 热度|

12 尤明庆 姬扬 梁洪泽 张红光 刘虹 李斐 农绍庄 史晓雷 王安良 lrx ericmapes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