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科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chj 生态学 兰州大学

博文

从学校主页删除的新闻(百度快照)!看来暴露的不足动了某些人的奶酪了!

已有 5105 次阅读 2007-11-1 15:1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校领导率人事处科研处调研重点科研基地

『来源:科研处』『2007-10-31』『浏览次数:1148』『关闭

  10月22日、23日、29日,副校长陈发虎率人事处处长于安丽、科研处常务副处长霍红辉、副处长张大伟、李万里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先后调研了我校民族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敦煌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重点科研基地使用简称)等重点科研基地。这次调研主要围绕落实2007年科技与社科工作会议的精神,重点科研基地对研究型大学的支撑作用、重点科研基地运行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的措施、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科研基地运行机制等问题。各基地负责人和学术骨干参加了本基地的调研工作。

  在走访中,各重点科研基地认为我校重点科研基地目前运行和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我校重点科研基地缺乏应有的地位,学校对重点研究基地的定位不明确;基地依托学院建设导致基地负责人把精力更多的花费在具体事务上,基地缺少长远规划;重点科研基地没有固定的科研、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和管理人员编制,高职岗位偏少;学校缺少对基地的持续支持的相关政策,重评估轻建设;基地缺少吸引优秀科研人员进入基地工作的政策,很难做大做强;重点科研基地的发展空间不足或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一基地分散于不同的场所,不利于创新氛围的形成;基地还没有建立起以研究为主型的基本工作量办法考核体系,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制约着基地的发展。在调研中,各重点科研基地还对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个人觉得可能就是这段了。说实话,然后公诸于众,难道不可以吗?)

  在走访中,陈发虎认真听取了各重点科研基地的汇报情况,与基地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交流意见,并对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调研过程中,陈发虎强调:

  第一,根据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07年科技与社科工作会议的精神,我校的目标定位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科研创新体系的建立对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以组织教学的方式组织科学研究的模式,要建立符合我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科研治理结构和科技创新体系。

  第二,为加快我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要立足我校的科技资源、创新能力、地域特点和学科特色,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通过有侧重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重点研究型学院建设——全面研究型学院建设三个阶段,建立我校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体系。

  第三,在重点科研基地的发展中,要建立一套促进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适应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既要给重点科研基地相应的权利,同时要赋予基地对等的责任,增强重点科研基地的活力和竞争力,激优汰劣,以制度来保障权利,促进发展。

  第四,要进一步促进重点科研基地健康发展,学校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基地管理的基本模式,各重点科研基地可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模式,采取不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管理和发展基地,建立基地长效发展机制。

  第五,要进一步挖掘可申报高层次重点研究基地的潜力,职能部门将提出启动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的方案。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培育优势科研团队,促进学科交叉,为申报新的研究基地奠定基础,提升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层次和研究水平。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地的领导,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和基地管理委员会,建立基地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对重点科研基地的发展要给予关注和支持,充分发挥重点科研基地的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推动研究型大学步入快速建设的轨道。

  据悉,学校还将于近期分别对依托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的基地展开调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28-10079.html

上一篇:111 下雪了
下一篇:色戒、泰坦尼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