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blog 博文

最新发表的博文| 推荐阅读的博文

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们能上天,而我去不了
Frontiers开放获取 2024-7-18 14:23
太空一日也得有颗“大心脏” 当 71 岁的“英国钢铁侠”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带着两名飞行员飞向无垠宇宙,3 年前世界首富杰弗里·贝索斯(Jeff Bezos)搭乘 Blue Origin 研发的太空舱飞向太空体验 失重 4 分钟 ,以及梦回 2003 年神五发射成功,杨利伟 ...
1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唐诗中英文 书法创作
许培扬 2024-7-18 14:19
1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制图 | 如何用Maya绘制长毛刺的螺旋线
宋元元 2024-7-18 14:06
科研成果经过无数的努力,为什么不用最好的方式来呈现它?为什么不用最好的工具来服务它?而利用艺术的空间设计来讲述科学是科学信息处理的方式技巧之一,学术图像,则是将科学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众面前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的掌握科研绘图技巧呢?欢迎每天跟图研科技-科技绘图颜习社学习科研绘图素材临摹,助力所有学者 ...
1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24年7月18日午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杨学祥 2024-7-18 13:56
2024年7月18日午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杨学祥,杨冬红 &nb ...
2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CJPS | 华南理工大学孔宪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盐掺杂对称双嵌段共聚物弱分离极限下不同组成波动模式的竞争
刘文睿 2024-7-18 13:45
盐掺杂嵌段共聚物通过引入盐离子,赋予材料新的功能和特性,使其在燃料电池、柔性电子等多种先进技术和工业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相行为。传统的研究主要关注这些材料的微相分离,而忽视了离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分离。因此,盐掺杂嵌段共聚物体系相分离的机制还有待深入 ...
1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苏州河东北岸旧迹
热度 1 刘炜 2024-7-18 13:45
吴淞江 又叫松江, 发源于苏州松陵镇, 上游通称为吴淞江,松江府由此而得名。到下游的上海地界就改称为苏州河,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有外白渡桥,外白渡桥东北曾有上海公共租界的德国领事馆和附属社区。1907年以前的苏州河船家、花园桥(木制外白渡桥)和苏州河东北岸的德国领事馆和德国福音会堂。 1894年 ...
9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疾病风险动态预测模型方法前沿进展与精准预防
科技导报 2024-7-18 13:41
疾病风险动态预测模型方法前沿进展与精准预防 宋雨昕 1 ,叶倩 2 ,赵盟生 2 ,张隆垚 2 ,魏永越 1,3,4* 1.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191 2.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南京211166 3.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100191 4. 重大疾病流行病 ...
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CJPS | 中山大学陈旭东教授团队研究论文:低松弛活化能的侧链型聚酰亚胺-铜络合材料用于高温电容器
刘文睿 2024-7-18 13:40
储能电容器作为高效储能设备,具有使用寿命长、充电时间短和功率密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先进电子系统中。混动汽车逆变器电容工作温度一般为140-150 ℃,而飞机电子系统的电容更是高达200 ℃。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是目前主流的商用聚合物电介质,但其最高工作温度只有105 ℃左右,无法满 ...
16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综述:偶氮苯骨架的多孔高分子:结构创新及应用研究进展
刘文睿 2024-7-18 13:33
多孔高分子( POPs ) 广泛应用于 气体吸附 / 分离、环境治理、多相催化、传感和光电子等领域,利用合成化学手段,对多孔高分子材料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实用制备方法创新和应用拓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偶氮键能够在光或热条件下可逆地进行顺反异构,使 其具有良好的光化学活性, 被广 ...
1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乔金樑教授课题组综述:马来酸酐/马来酰亚胺共聚物及衍生物的光致发光研究进展
刘文睿 2024-7-18 13:27
近年来,非共轭聚合物发光材料以其特殊的团簇发光机理、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马来酸酐 / 马来酰亚胺共聚物及其衍生物是非共轭光致发光聚合物中非常典型的一类,在其荧光性能被发现之前,就以其低成本、可调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早已实现工业生产和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万泰教授 ...
1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