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blog 博文

最新发表的博文| 推荐阅读的博文

场态粒子自发对称性破缺特性
张延年 2023-6-30 07:08
场态粒子自发对称性破缺特性 确认能够以自由状态存在的各种最小物质统称为粒子。电子、中子、质子等是最早认识的一批粒子,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粒子的数目达数百种,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场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这主要在于场态粒子散布于整个空间。场态粒子与显态粒子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场态粒子蓄积 ...
4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场态粒子隐身特性
张延年 2023-6-30 07:08
场态粒子隐身特性 可见物质由显态粒子构成。由于显态粒子是非对称粒子,即对称性破缺粒子。对称性破缺包括电荷对称性破缺、质量对称性破缺、运动状态对称性破缺等。 暗物质由场态粒子构成。场态粒子包括所有场态粒子,是一种对称粒子。 可见物质与暗物质组成粒子并没有本质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粒子的对称性问题 ...
3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揭示量子场本质,走出一种粒子对应一种场的困境
张延年 2023-6-30 07:07
揭示量子场本质,走出一种粒子对应一种场的困境 一些学者认为每一种粒子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场的量子化的表现形式。在整个宇宙空间中,同时充满了各种场,各种场相互重叠,而粒子则与场相互对应,每一种粒子对应着一种特殊的场。比如光子就对应着电磁场,电子和正电子对应着电子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则对应着中微子 ...
5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电子双缝干涉的灵异事件行为是怎么回事
张延年 2023-6-30 07:07
电子双缝干涉的灵异事件行为是怎么回事 电子双缝干涉已经被严重误解,不断被谣传。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所显示出来的结果是 20 世纪科学家集体遭遇的一次“灵异事件”,在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微观世界的基本本质,叠加态、不确定性、观察者效应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三个现象有是如此的烧脑、违反直觉、毁人三观。 在我们的 ...
6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星系红移是多普勒衰减频移而非运动频移
张延年 2023-6-30 07:06
星系红移是多普勒衰减频移而非运动频移 星系红移是多普勒衰减频移而非运动频移。 1929 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在宇宙空间不仅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具有谱线红移现象,而且还存在着星系的红移量与该星系的距离成正比的关系。 1930 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把勒梅特的模型和哈勃定律联系起来,称宇宙为膨胀的宇宙。 193 ...
4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经典场与量子场统一,离散性与连续性统一
张延年 2023-6-30 07:05
经典场与量子场统一,离散性与连续性统一 至今经典场与量子场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但经典场与量子场的研究对象完全相同,一个是连续的场,另外一个是一个个粒子,而暗物质的发现,为经典场与量子场统一搭建了有效的连接桥梁。 1 暗物质搭建桥梁。 场态粒子由于引力存在而聚集在星系周围,由于斥力存在而散布于整个 ...
46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用光当镊子抓取病毒等各种微粒!
张延年 2023-6-30 07:05
用光当镊子抓取病毒等各种微粒! 用光当镊子 抓取病毒等各种微粒!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光镊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光镊技术所代表的一系列微操控技术,的的确确为人类在诸多领域带来了极为便利的工具。 所谓的光镊其实是比拟宏观机械镊子对光的势阱效应的一种形象而通俗的描绘。所以当我们在研究光镊自身 ...
40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多普勒效应衰减频移发现将动摇现代天文学根基!
张延年 2023-6-30 07:04
多普勒效应衰减频移发现将动摇现代天文学根基! 多普勒效应衰减频移发现将动摇现代天文学根基!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而命名的,他于 1842 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长变短,频率升高, ...
5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反质子称重神奇而关键
张延年 2023-6-30 07:04
反质子称重神奇而关键 反质子“称重”是一项非常神奇、也是非常关键的试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日本和欧洲物理学家组成的原子光谱与慢反质子碰撞研究组( ASACUSA )想出了一个非常绝妙的办法。他们以温度 6 开的超低温氦气为靶,用被减速的反质子流轰击冷氦气。大多数反质子发生湮没,只有极少数反质子撞击 ...
399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23年6月30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杨学祥 2023-6-30 06:54
2023年6 月30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杨学祥 &nbs ...
6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1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