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次的 墨脱后山考察时,我们发现从仁青崩至巴日村一段植被很好,不过当时由于时间太晚,采集了角叶铁破锣后就匆匆下山了。再就是我们需要采集的另一个目标物种,蔷薇科的多蕊火灰树(Pleiosorbus megacarpus)的标本记录就在仁青崩寺附近。于是今天我们选择了从巴日村上仁青崩的路线。从县城到巴日村本来已修通了公路,只是最近有施工队分段铺水泥,分时段放行, 因此邓师的车才开到一半路就被拦下,我们只好下车步行。好在运气不错,走了不一会就碰到一辆皮卡车给上段工地的工人送午饭,好心的司机把我们载上到了巴日村。
从巴日村起我们沿着一条一尺来宽的水泥步道上山。刚开始的一段植被不是很好,随处可见树木砍伐后的树桩以及一蓬蓬的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路边草丛叶子上时不时可看到一条条蚂蟥伸展着身子试图爬到我们身上,不过这次我们带了对付它们的东西,盐巴。每当看到有蚂蟥爬到我们身上时,就撒点盐在其上,马上就见它扭动身子蜷成一团滚落下来。这东西是象蜗牛一样的软体动物,浑身随时湿漉漉的,盐一撒上引起水分丧失,那滋味可比往伤口上撒盐啊。看着一条条蚂蟥痛苦地扭动着身子,我们却很开心,前几次被它们整得狼狈不堪,这次总算报了仇。
随着海拔逐步升高,植物种类开始多样起来,可以看到一些大树上附生的树萝卜(Agapetes sp.)和五味子(Schisandra sp.)等。比较有特色的是有一种杜鹃,植株很高大,树杆光滑仿佛红铜铸成,非常显眼。此外,我们发现一株齿叶安息香(Styrax serrulatus)不少小枝的顶端生有八角果实一样的东西,造成一种植物上有两种果实的假象。但解剖一下就发现八角样的东西原来是虫瘿,是幼芽被一种学名为猫爪瘿蚜(Ceratovacuna nekoashi)的蚜虫侵染,其分泌的化学物质引起幼芽畸形生长所致。
尽管有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但我们要寻找的正主多蕊火灰树还没见踪影。多蕊火灰树属是蔷薇科专家周丽华和吴征镒院士于2000年发表的新属,以多蕊火灰树为模式种,模式标本编号为H.Sun , J.K.Zhou & H.Y.Yu (孙航 , 周浙昆和俞宏渊) no. 860,采自墨脱的汗密。此后陆玲娣和谷粹芝2002年撰文认为多蕊火灰树属和花楸属在外部形态上无明显区别,因而将前者归并,又因多蕊火灰树的拉丁名种加词megacarpa与先前发表的大果花楸(Sorbus megalocarpa)很近似容易混淆,因此提议以墨脱花楸(S. medogensis)来命名该种。上述分类学上的争议迄今还没有从分子系统学角度进行验证,因此我们此次采集到分子材料就显得很重要。导师他们20多年前在仁青崩寺附近采到过这个物种,但“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我们已经上来到了仁青崩寺边上的村子还是没有发现,只好再次往下走在路两旁的树丛中继续找。正巧这时小陈接到个电话,他女朋友打来的。小伙子躲着我们说情话,朝林子深处走了些。出来时手里拿着个小枝给周卓看,竟然就是要找的正主了。赶紧让小陈带我们来到他找到的地方,发现只有一株,植株上半部已经枯死了,仅近地面及树干中部萌发出些枝叶。叶片较大,看起来很像枇杷叶。此株树上无花无果,采不了合适的标本,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采集嫩叶做分子材料,只要物种鉴定准确就没有问题。好在后来在树下的泥地上捡到几个上一年枇杷大小的干枯果实,进一步证实了其身份。顺利采到了材料,我们就收工下山了。走到巴日村村口的公路上,看到了邓师的车,请他给我们合了张影,作为在墨脱最后一天野外工作的纪念。
树萝卜(Agapetes sp1.)
树萝卜(Agapetes sp2.)
五味子(Schisandra sp.)
仿佛红铜铸成的杜鹃树杆
齿叶安息香(Styrax serrulatus)八角状虫瘿
齿叶安息香(Styrax serrulatus)的果实
仁青崩附近的村庄
多蕊火灰树(Pleiosorbus megacarpus)的枝条,其叶很像枇杷叶
濒临枯死的多蕊火灰树(Pleiosorbus megacarpus)植株
墨脱最后一天野外工作结束合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