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湖沼,水产,生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shui 研究方向:资源生殖生态和恢复生态学;

博文

郑绵平:情系盐湖 造福西部

已有 3943 次阅读 2009-2-6 12:48 |个人分类:湖沼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图为郑绵平在研究室工作。

  台上,讲述者禁不住声泪俱下;台下,倾听者由不得心潮激荡。

  怎能不让人感动,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为了祖国的昌盛、西藏人民的幸福,五

十年情系盐湖,在罕无人迹的青藏高原无数次出生入死苦苦寻觅,不仅为国家找到了几个大盐矿,创立了盐湖学,还潜心研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西藏发展现代化工业苦苦追求。

  4月6日,郑绵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开拓创新、严谨实干的工作作风……所有人都被郑绵平的事迹感动。这感动带来心灵的震撼,让人们深刻思考人生的价值,重新修订人生的目标。

他为国家找到了几个大盐矿

  郑绵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盐湖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1956年,郑绵平从南京大学毕业,怀揣各科成绩优异的毕业证书,迈入工作岗位。在报到后的第三天,他被派往青海柴达木,参加盐湖普查小分队。这是他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呕吐不止、头痛难忍,强烈的高原反应是雪域高原送给他的见面礼。渺无人烟,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太艰苦了,他并不后悔,“因为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好机会”。这次调查,他们发现察尔汗卤水含钾较高,大柴旦湖湖水含硼较高等重要成矿证据,提出该区值得进一步进行找硼工作的意义。

  1957年10月2日,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郑绵平与著名化学家柳大纲教授结伴考察。一个浅坑吸引了他,盯着浅坑里盐卤的表面,他抠下几颗盐晶放到嘴里,仔细品尝,随即惊喜地叫出声:“老师,是辣的!”谁都没想到,初出茅庐的郑绵平,竟然第一个在察尔汗盐湖发现了钾盐矿物——新沉积的光卤石。在柳大纲教授的带领下,郑绵平和他的伙伴们最终拿下了一个“金娃娃”。察尔汗盐湖成为我国最大的钾盐基地。从此,也结下了他一辈子魂牵梦绕的盐湖情结。

  50年来,他致力于盐类矿床地质、盐湖综合资源和热水矿床研究,对我国境内各类盐湖区和盐类矿产地,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他三次带队西征,远赴新疆罗布泊腹地找钾。在那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干涸盐湖中进行科学考察,是在挑战极限,傲视死神。但是罗布泊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他。因为根据他的判断,在与柴达木盆地一山之隔的罗布泊那一望无际的干盐壳下面,很可能蕴藏着更为丰富的钾盐资源。“一定要把罗布泊的钾盐资源探寻出来,尽快综合利用,缓解国家严重缺钾的燃眉之急。”

  第一次探险,他们几经寻觅,眼看快到罗布泊的边缘地带,但车辆出了故障,不得不返回。

  第二次,他们绕走“魔鬼城”,不料护航的定位仪罗盘坏了,无奈只能再次退回。第三次,郑绵平吸取以前教训,决定采用“笨”法子,沿着后来被称为“郑绵平小道”的孔雀河河床往里走,边走边探,实在没有路了,就用枯枝铺垫……历尽艰辛,他们终于到达罗布泊的湖心地带。经过紧张的踏勘取样,化验分析,确定罗布泊的盐卤中含有钾盐矿物。经后人进一步勘察查明,罗布泊的卤水钾矿达到较大型规模。如今,在西域大漠中,又一座现代化的钾盐基地正在建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郑绵平数次率队,深入到位于西藏高原腹地的扎布耶盐湖进行考察。扎布耶盐湖位于冈底斯山脉北侧,湖面海拔4421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郑绵平运用“多级盐湖成矿模式”,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在湖中发现了天然碳酸锂。这一发现揭开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盐湖微细沉积锂赋存状态之谜,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目前,扎布耶盐湖是世界已开发的三个超百万吨级的锂资源盐湖之一,其中锂的品位居世界盐湖第二位,钾的品位居全国盐湖第一位,铯的含量居世界盐湖第一位。经推算,扎布耶盐湖蕴藏的锂、硼、钾、铯、铷、溴等矿产,潜在价值在1500亿元以上。

“看到盐湖他连生死都顾不上了”

  在严重缺氧的藏北无人区,自然条件极为严酷,人类很难生存。一次普通的感冒,可能让你永远留在那里。讲起在这里考察,郑绵平的同事和学生说:“他是个见了盐湖不要命的人,考察途中无论骑马还是坐车,只要远处发现有白色盐渍的湖,郑绵平就会立即停下来,然后朝着盐湖狂跑,跌到了爬起来还是跑。一直跑到盐湖边抓到那把含盐的沉积物,郑绵平才会喘息着停下来。”

  他是“西藏重点地热田含铯硅华调查与成因研究”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调查区域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考察中要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雪山,要无数次趟水过河,在无人区骑马最长一次要连走五天五夜。此时郑绵平已近60岁,但比年轻人还能吃苦。每到宿营地,先去捡柴点火做饭的是郑绵平,每天清晨起得最早的还是他。汽车陷在泥潭里,郑绵平拿着铁锨就去挖,马帮都过不去的险路,郑绵平坚持走在最前头……他的同事清晰地记着:“天天穿越海拔5100多米的冰河,河水刺骨,冻得人说不出话来,郑绵平照样一丝不苟地观察地质现象。”有一次考察中,突如其来的冰雹把郑绵平的手背打得又红又肿,而他不管手有多疼,坚持测好每个剖面,画好每个地质素描才肯罢手。

  就是这次考察,给郑绵平带来终生的伤痛。有一天,郑绵平太累了,骑在马上就睡着了,一下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我们忙去扶他,他却说没事,事后仍然坚持考察,直到回北京后才检查出竟然是腰椎错位”。

  在考察错尼湖时,为了取到湖冰下的准确数据,他在16公里长的冰面上爬冰卧雪,每行进一公里挖冰取样一次,直到取得科学的依据为止。

  1990年10月,郑绵平和两个助手一起乘坐橡皮艇在扎布耶北湖考察。傍晚,湖面刮起五六级大风,又下起冰雹。他们坚持做完最后一项工作,小艇却被困在湖中无法靠岸,返回营地已不可能,只好露宿橡皮舟上。夜晚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他们又冷又饿又困,但是不敢瞌睡,因为一旦睡着了就有可能再也醒不来。为了能够活着回来,郑绵平把样品袋、手套、手帕全都拿出来,给两个年轻人包上手脚,又把最后一个水果罐头拿出来,给了他们,而他自己却忍饥挨饿,一口都未动……

  就是这样,郑绵平跑了半个世纪,跑遍了我国主要盐湖区,行程相当于完成3次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西藏发展现代化工业打好基础

  盐湖资源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优势矿产资源之一,盐湖资源的开发在西藏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郑绵平无数次深入雪域高原,对西藏100多个盐湖进行考察研究。扎布耶盐湖的资源发现,为西藏人民找到了一个“金湖”。可是,在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尤其是缺乏矿物燃料的西藏高原腹地,要让它成“金”谈何容易。

  “西藏人民生活太苦了,我要用自己所学所能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郑绵平为了西藏的发展,率领科研人员进行了一场持续近20年的盐湖锂资源开发研究。沉淀法、碳法、离子交换法等等,他先后研究了十多种不同的碳酸锂提取技术,但都因成本过高,不具工业可操作性而逐一被否。

  他没有停步,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陈出新。还是靠了“艰苦奋斗、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就地取材”这16字方针解决了难题。最终,郑绵平巧用高原独特的冷资源和优越的太阳能,首创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成本卤水提锂新工艺,获得品位81.93%的碳酸锂精矿,并优化了工艺路线,为西藏和我国的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2004年9月,让世界瞩目的“西藏扎布耶锂资源开发产业化示范工程”建成投产,设计年产5000吨,可生产百年以上。由郑绵平主持研究的一整套生产、工艺技术,均为国内外首创。这不仅是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也打破了国内外锂产品市场被南美垄断的格局,为我国重新占领国际锂盐市场打下了基础。

  在工程投产仪式上,郑绵平赋诗抒志:“晶池锂盐落,楼群荒原起;欲将功德满,更上一层楼。”几句诗,又一次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他创立了一个新学科——盐湖学

  在50年的时间里,郑绵平始终没有间断过对中国盐湖的研究。学术界人士评价说,“他创立了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学科——盐湖学,而且以成熟的理论有效指导了盐湖矿产的勘查与开发,在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堪称典范,并已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瞄准学科前沿,紧随现代科学发展的走向,勇于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是郑绵平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凭借着对学科把握的敏锐性,将盐湖沉积成矿的基本过程与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过程联系起来,建立了一门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这就是盐湖学(Sali-nology)。盐湖学的创立,为推动盐湖科学的综合研究和资源利用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9年8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盐湖会议上,他的论文《论盐湖学》作为大会特邀报告,得到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并被刊登在国际盐湖协会主办的著名刊物《Hydrobiologia》(水生生物学报)的显著位置上。

  1996年,郑绵平在西藏拉果错湖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卤虫品系,每克卤虫(干体)中含脑黄金40多毫克,比世界知名的美国大盐湖卤虫的品系高10倍以上。通过对盐湖中盐藻、菌、盐卤虫和耐盐植物的系统考察,郑绵平打破常规,大胆提出了具有全新创意的“盐湖农业”新概念,建议发展我国的盐水域水产业和其他食品业。“盐湖农业”的实施,可使范围广大的盐湖、盐田和盐碱滩变为“良田”,有效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多种食品来源,对世界粮食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补充。“盐湖农业”的研究,得到钱学森先生的肯定,他说“盐湖农业是21世纪的产业”。目前,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已把盐湖农业列入了地区发展计划。

  有了“盐湖学”的理论基础,郑绵平进一步提出了以盐湖矿业、盐湖农业和盐湖旅游业为三个立足点,建立“大盐湖产业”体系构想。对发展大盐湖产业,郑绵平有两个明确目标:“一是合理利用盐湖综合资源,发展盐湖高新科技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二是建立盐湖生态平衡体系,改善荒漠环境,促进荒漠化治理。”大盐湖产业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它为我国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进行沙化治理,实施“退牧还草”之后,指导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4月12日,记者又拨通了他的电话。“在忙着完成《青藏高原第四纪沉积层序与环境的响应》项目结题报告呢。颈椎也出来捣乱,痛得不能睡觉,不能低头,只好把头靠在椅背上看东西,太慢了。”记者劝他注意休息。“这个项目很重要,可以为找矿和了解气候变化规律提供帮助……”谈到科研,他的语调是那样明快,思路是那样清晰。

  虽然已是71岁高龄,虽然体检病历上写着多种疾病,虽然已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10多个重大奖项,但是郑绵平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仍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朝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178-213150.html

上一篇:Multivariate ENSO Index
下一篇:SKIPJACK TUNA 鲣鱼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玉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