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te Sensing of Fore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wkhhg 森林定量遥感建模

博文

三维遥感机理模型的现状与未来

已有 596 次阅读 2024-6-23 20: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日,受邀在生态中心参加一个青年生态学工作者的研讨会,在分会场上做了一个“三维遥感机理模型的现状与未来”的特邀报告,分享对定量遥感建模的一点认识。会上青年英才荟聚,都是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报告思路清晰,成果突出,很受启发。

1.关于我的报告

从时代的选择、个人的选择和三维模型的巨大价值三个方面入手,我解释自己为什么一直沿着三维在前行。从定性分类开始,从定量估测走到定量遥感,进而走进智能遥感,遥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一部传感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遥感平台的发展史,更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推动史。在当前人工智能第三次复兴的时代,高分辨率数据层出不穷的时代,数字孪生和实景三维最火的时代,“三维”显得愈发重要。

有意思的是,参会的老师们对我的个人的选择更加关心。因为我提到本科时代,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喜欢玩比较逼真的电脑游戏,比如帝国时代红警2、最终幻想、轩辕剑仙剑奇侠传等。我特别好奇游戏背后的最优算法和渲染方法。曾记得,在一个暑假里,几个同学通过修改游戏内存地址,快速提升等级的事情。对三维渲染的好奇,让我自学了C++OpenGL,开始自己编程序,编写飞行游戏、火灾蔓延,最后编出了一篇EI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博士期间,不想继续做工程师了,希望做科学家。于是,选择了一条利用三维模型模拟遥感信号的路径,既利用了原有的编程基础,又可以深入机理,发现一些未知的有趣的东西。博一的时候,把蒙特卡洛、光线追踪、辐射度、小气候模型等摸了一边,原理性的代码也自己编了一遍。当然,因为覃老师的缘故,选择了辐射度的方向,一直改进至今。

关于三维模型价值方面,我认为三维遥感机理模型假设最少,能够帮助科学家做很多理论实验,正向理清机理,定位和突破一些难题为业务化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不过,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

一维机理模型为什么原来很好用,现在可能不适用了呢?

核心是早期低分辨率数居多,不管是一维模型还是三维模型,都有个隐含假设,即需要在一个像元尺度进行平均,获得平均光谱。像元一般都得30m以上,才具有较好的平均意义。在粗分辨率尺度上,一维模型的平均精度相当不错,而且效率高,理论清晰。

当前无人机和高分卫星数据源增多,像元大小都可以到厘米大小,这时候不再需要做平均,天然的异质性使得一维模型不再适用了。因此,这时候就需要三维模型出马了。

随后,我以RAMI的发展为例,说明三维模型逐渐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又以DARTLESSRAPID为例,说明了算法提升、算力利用、功能扩展的三个发展现状和路径。最后,以RAPID为例,从三维结构建模、全谱段统一辐射度理论、树干粗糙度影响、温度场建模、激光雷达模拟、时序图像模拟等方面,给出了三维模型的主要研究内容。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我的判断是:在建模角度上,趋向于更复杂更完整;在应用角度上趋向于越简单越好用。我觉得未来融合测绘实景三维与辐射传输融合电磁传输与数字孪生、从三维到四维辐射传输扩展,融入AI的辐射传输是下一步的重点。

实际上,英伟达的两代Earth孪生平台,给出了很好的示范。这些细节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的ppt(

三维遥感机理建模现状与未来-黄华国.pdf

2.关于青年生态遥感的科学家们的报告

我认真听了几位青年老师的报告,感受颇深。这里面有坚持开发国产景观生态工具箱的冯老师,有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不均衡性概念的刘老师,还有从激光雷达转向高山树线的王老师,结合遥感和鸟类运动生态学的伊老师。既有做森林的,也有研究草地的;既有植物,也有动物。惊喜的是,刘老师竟然还是北林草学院的,看来平时还是交流太少。这些青年科学家的成果都很丰硕,子刊和顶刊都不少。

当然,主要还是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朝气、一种积极的态度,有一种被拍在沙滩上的感觉。

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它让我看到到学术的希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8960-1439415.html

上一篇:繁荣还是危机:关于定量遥感的一点思考
收藏 IP: 106.39.148.*|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