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shidaf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shidafu

博文

伦敦奥运 (一):金牌与举国体制

已有 2812 次阅读 2012-8-11 00:55 |个人分类:我的生活和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奥运会, 金牌, 举国制度

没想到这会是我在科学网上的第一篇博文,不是关于学术,而是关于奥运会关于刘翔的。

先说说拿金牌这事儿。想拿金牌不是什么坏事。拿破仑的那句名言大家都知道。我想没有那个运动员进了半决赛之后便会觉得已经满足了,不想着进决赛,而是撒气放水,去争块铜牌算了。之所以有很多拿了银牌铜牌的人都非常高兴,大抵是因为这已经超出他/她的能力本应能打到的水平。但这不等于说拿不到金牌就是失败。全世界有超过60亿人口,谁也不敢保证说我今天是最强的,明天就还一定是。所以,想对吴景彪,想对秦凯说,比赛确实是输了。不管状态不佳也好,战术失误也罢,这都是自己的或者自己团队的存在的问题。你可以在明天更加奋发图强,打败对手,但今天,应该输的心服口服。银牌(甚至铜牌),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因为在那一刻,在超过60亿的人里面,你只输给了一个人。因为人在加拿大,看到了许多加拿大人也为他们的运动员在半决赛和决赛中输给对手而惋惜,但更多的是看到他们为他们的选手挣得银牌或者是铜牌而欢呼。这里面有本来站在领奖台上就是突破的项目,也有本来有实力夺金,确最终失利的比赛。比如华裔与越南裔女孩Carol Huynh 08年北京奥运会摔跤冠军,夺得了12年伦敦奥运会的铜牌。Carol 本人还有其他加拿大人没有为她未能卫冕而失落,而是为她能再次站上领奖台而欢呼。相信Carol心底里也无比希望自己能卫冕,但在比赛中发现四年之后这个冠军已经不属于她的时候,她释然了,欣然接受而且享受这枚同样给她带来荣誉与肯定的铜牌。当然,不可否认,在中国,金与银的一字之差,可能背后是数百万乃至千万的利益之别。特别像举重这种群众基础不是很强的项目,运动员在承受比赛压力的同时也可能还承载着未来生活的压力。虽没有亲身的经历,却也能想象在举国体制下,有多少运动员为把握比赛场上的几个小时乃至几十分钟,流了多少血汗,忍受着多少病痛。所以,当站在领奖台上,更加不要再对自己苛刻,因为消极地讲这已既成事实,更因为只要能站在上面,已经是无上的荣耀!

也想对陈一冰,郭爽和宫金杰说,觉得遗憾觉得悲伤觉得委屈就哭出来吧,因为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本应该是你们。同时也想跟你们说,不要伤心,因为你们才是真正的冠军。这不是套话,相信过了几年,几十年后,所有看过比赛的人都不会记得当年夺冠的选手和国家,而只会记得因为裁判或其他原因屈居亚军的你们。

聊到了举国体制,也想发点呼吁。我本人并不否定这种制度,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因为它满足了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向,也能使个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但是这个制度的优越性需要有一些前提。首先,希望体制下的职业运动员是真的对自己的项目感兴趣,是去享受运动,而最好不是为了生活,更不能是被强迫。其次,希望国家的资金能够让职业运动员的收入有基本的保障,而不该只一味重奖拿金牌的运动员。举个例子讲,我有个亲戚,是某省队的运动员,平时训练很辛苦,还经常受伤,每个月拿到的补贴才两三千。考虑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以及对于一些普及性不强的项目,比如举重,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问题,这点收入实在太少。相比较而言,那些拿了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回国后便会拿到国家和地方以及赞助商的巨额奖励,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奖励,甚至有的运动员收入以“亿”为单位衡量,实乃天壤之别(坦率地讲,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分配,包括在国外,比如NBA球员的收入。他们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远小于社会对他们的认可——直接点地讲,他们的收入远远远远高于他们的社会贡献)。也难怪我们的运动员总是有一颗“冠军的心”。因为国家在奥运奖牌上的功利心,催生了运动员的这种心态,所以责任在国家。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把奖励与维持运动员的基本生活这两点平衡好好。

于Montrea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3594-601061.html


下一篇:伦敦奥运 (二):刘翔惹了谁?
收藏 IP: 132.207.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