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设计继承自平面设计, 但是不同于提倡精美艺术的平面设计,信息设计的主旨是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地图设计与信息设计有一定的交集,目前从事地图设计的人员主要由专门进行地图设计的地图制图者和专注信息设计的平面设计师构成。下面我将对信息设计中的地图设计和专业的地图设计进行对比:
| 信息设计中的地图设计 | 专业地图设计 |
设计者 | 视觉设计师(进行各类数据的信息设计) | 测绘行业的地图制图者(主要对地理数据进行信息设计) |
实现软件 | 矢量设计软件coreldrawillustrator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信息设计软件cmap tools cmap tools Mind Technologies FreeMind SmartDraw MindGeniusSmart Ideas Gephi |
GIS软件:ArcgisSupermapMapgis 矢量设计软件:coreldrawillustrator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
主要表示 方法及分析 | 表示方法: 1、常规图表:面积图、散点图、阶梯线图表、堆叠面积图;2、自定义图表:滑珠图、子弹图、波形图、面积堆叠图、交互图表等;3、层次关系图表:圆形装填、缩进树等;4、网络关系图表:弧状图、力导向布局图、矩阵图等 等几十大类,上百亚类 | 表示方法: 1定点符号法;2、线状符号法;3质底法;4、等值线;5、定位图表法;6、范围法;7、点值法;8、分区统计图表法;9、动线法;10、其他(专题地图上还常使用柱状图表、剖面图表、玫瑰图表、塔形图表、三角形图表等多种统计图表,作为地图的补充) |
分析:表示方法种类丰富,能够应对各种信息的可视化需求。视觉效果美观新颖,能较好的实现对综合数据的可视化。 | 分析:表示方法略显单一老套,容易引起审美疲劳,但比较适用于空间信息的可视化。 | |
使用教材 | 国外:Data Flow——Visualising Information in Graphic Desig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econd Edition: Perception for Design 国内:(网友称国内作品较少,多为翻译质量差且缺乏理论基础的案例类作品)《信息设计》、《信息设计实用指南》 |
国外:The map as art Catorgraphy and art 《地图学》、《专题地图设计》《专题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 《数字地图制图》 |
交叉学科 及理论 |
平面设计、三维设计、数码媒体、信息科学、统计学、心理学等 认知论、模型论、数据挖掘、信息理论、图形论 | 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美学等 地图传输论、地图符号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地图模型论、地图认知论、数据挖掘等 |
作品评价 | 符号新颖、色彩搭配和谐、用色大胆、立意创新,表示方法种类繁多,运用了许多先进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各种特效),使地图作品具有很强的吸引性、观赏性,符合时代的审美脚步; 部分地图作品虽美观但层次性不强,过分的夸张处理使地图内容与地理信息的实际情况不符。 | 符号多美观单种类固定、色彩搭配和谐但用色多较传统且雷同,表示方法传统; 对地理信息的表达非常准确,作品多具有层次性,符合人们对地理信息的认知规律。 |
结论及思考 | 结论: 浅观国内外上述两种地图作品,不难发现国内许多地图的设计还停留在传统表示方法的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对数据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多以数据的叠置处理居多,多种空间分析方法的组合运用较少。国外的许多地图作品能够在一幅作品中综合信息设计前沿各类天马行空的表示方法,以一种美的数据处理方法辅以美的视觉设计最终形成一幅美的作品。这样看来国外的地图设计者与信息设计者似乎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地图美观、易读性与应用价值的统一。 对于国内地图制图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测绘行业的地图设计者首先应该加强信息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特别是与之相关的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面知识的充实,从而以更好地方式处理地理数据。其次,平时应多欣赏国内外优秀的信息可视化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地图)。最后,对地图的美学设计不能只凭感觉,设计者需要深入学习平面设计中色彩搭配、符号设计的等方面的理论,并结合大量的实践积累经验。
思考: 1、 视物致知、infosthetics等网站上的地图具体是如何制作的? 2、 面对海量的地理数据,如何像专业信息设计者一样可视化的处理纷繁复杂的数据,综合的展现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挖出数据背后的故事? 3、 在地图制图日趋智能化、计算机图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设计所使用的软件及其丰富的信息表示方法,结合最新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传统地图表示的方法进行扩展,从而使地图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实际利用价值?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8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