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c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cs

博文

积极预防 远离糖尿病-- 写在2010年第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已有 3073 次阅读 2010-11-14 20: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10年,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第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积极预防 远离糖尿病

今年1114日是第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其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全面防治糖尿病的有效策略

胡春松 胡大一 胡盛寿

南昌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慢病。21世纪是糖尿病大流行时代。它和爱滋病(AIDS)癌症一样可怕,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沉重负担,给世界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然而,它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值此1114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也称世界糖尿病日),我们共同呼吁:“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现状与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2亿多糖尿病患者,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预计2030年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即大约每10个成人中有1个糖尿病患者。其中,中青年患病率明显增加,尤其是3040岁人群增长速度较快。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超过9200万,已超越印度成为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心脑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终点事件,是其头号杀手。大约75%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美国国家胆固醇成人教育计划治疗指南(ATPIII)明确指出,糖尿病与冠心病是等危症。《中国心脏调查》结果表明,在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78%有血糖异常(包括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轻度升高和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糖尿病大流行,意味着相关并发症如卒中以及未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总数将明显增加。因此,“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原因与对策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5%。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环境污染例如水-空气-噪音(WAS)污染、睡眠障碍例如失眠或OSA、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缺少运动例如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等导致超重或肥胖,以及饮食失调(营养失衡)例如高热量膳食等均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糖尿病与冠心病是等危症。它们互为因果,相生相伴。一方面,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良生活方式是共同的主要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防治迫在眉睫。消除危险因素(“消危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预防大部分糖尿病。例如,积极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或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采用中等强度的全身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跳舞、游泳、骑车、打太极拳等,每天运动30分钟,可将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40%。因此,平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是有效防治糖尿病的关键。通过改善上述不良生活方式防治2型糖尿病的措施,既简单有效,又非常必要。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综合防治。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与环境改善、睡眠调节、心理治疗、有氧运动、科学饮食等(即“E(e)种子法则)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全面防治糖尿病的有效策略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是我们“‘E(e)种子法则’基础的”科学实践而形成的。其基本内容是:适宜环境,远离污染;合理睡眠,午间小憩;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有氧运动,动静结合;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健康行为,利人利己;抗衰防老,老幼皆宜;安全第一,减少意外;男女搭配,两性互补;终身学习,修身养性。素质教育,知识健身;工作择业,健康悠关;种族平等,缩小差异;小病不拖,大病有治;合理用药,药食同源它包含应对2型糖尿病相关主要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例如,饮食控制,包括戒烟限酒;又如,知识健身,掌握了相关知识,就可以有效应对,目前大多数疾病是死于无知啊;小病不拖,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机体造成更大的损伤;药食同源,多食黄瓜苦瓜、适量饮用绿茶或咖啡等帮助防治糖尿病

 

相关连接:2009世界糖尿病日文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10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383761.html

上一篇:再谈“安全第一 减少意外”
下一篇:绿色低碳利健康 和平和谐利发展-- 写在“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