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x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exx

博文

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简报第六期:由传统思维到现代思维

已有 4481 次阅读 2012-9-22 21:40 |个人分类:思维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思维, 讲座

编者按:由渭南市中小企业促进局主办,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现代企业科学思维决策分会、渭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的渭南市中小企业大讲堂科学思维系列讲座开讲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科学思维相关知识,我们决定编写渭南市中小企业大讲堂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简报进行内部交流。希望各位会员踊跃投稿。

 

由传统思维到现代思维

 

一、传统思维

传统思维是群体认识积累的思维现象。传统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的积淀。传统和现代是人类思维史阶段性认识的分类,并非科学概念本身。传统思维包括远古思维、古代思维和近代思维;现代思维包括现代哲学思维、现代科学思维和现代经济思维、政治思维、文化思维等。

◆认识积累的外化

外化具体指的是文化。化是彻头彻尾、彻内彻外、彻始彻终之谓。是渗透影响。

◆认识积累的外化表现

1、各种社会制度;

2、观念、风俗习惯;

3、艺术等一切意识形态的形式;

4、创造和制作的一切物质产品。

二、传统思维中传统观念的特点

群体认识积累对个人的影响是通过观念而达到的。观念是传统思维外在表现的核心。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时间的惯性。由过去积累,也影响未来。

◆空间的区域性。

◆活力的封闭型。表现在整体性、模糊性、表象性、直观性、经验性。

◆水平的滞后性。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它的代表物是劳动工具的档次。

传统观念的优势是继承往昔,弱势是有悖于现实。通俗的理解就是大于积习而小于潮流。

三、对传统思维应持有的恰当取向

恰当取向就是应抱的态度。

◆不能采取虚无主义,要汲取其中的精华;

◆不能全盘的继承,要抛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

◆通过线性民族文化发展上的比较和时代平面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科学的继承、遗弃和发扬,以接受和融入现代科学思维。

四、现代科学思维

◆现代科学思维引发的背景

现代科学思维是人类社会演进而派生的,它们的规律是同一的。西方文艺复兴的兴起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古代,人们的精神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神权思想。文艺复兴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这种神权思想转变为人权思想,带来了人类思维的解放,即以人为本。之后,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又将人类思维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现代科学思维的标志

培根在逻辑思维中提出了实验理论。人们开始重视归纳推理;加之牛顿力学的出现,更加速了现代科学思维的萌发。

首先,科学试验的提出是现代思维的标志。传统思维能转变到现代科学思维,就在于实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诞生,更为现代思维走上科学之路了奠基和保证作用。

同时,现代思维成果的外化物——现代科学技术和一切人文物化的存在,例如宇宙探索中的卫星上天、星际联系以及体现在微观上的粒子分析和纳米工程等,这一切更加固了人们的现代思维观念。

◆对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的构成解析

传统思维中既有主流,又有糟粕和精华。要尊重主流,吸取精华、去弃糟粕。

现代思维之中既有主流,又有时尚和前沿。要在尊重主流的前提下,冷静对待时尚,注意研究前沿。

◆现代思维中现代科学思维的应用分布

1、体现在思维过程上,尊重学术创新思维。

2、体现在思维结果上,尊重思想创新思维。

3、体现在基础领域,重视科技创新思维。

4、体现在具体应用上,重视发展模式创新思维。

5、体现在人类总体上,注重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思维。

五、小结

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是源头和发展的关系,在思维实践中是一种互补和完善的关系。传统是往昔的积累,现代是时代的要求。要学习和运用现代思维的方法和方式,就必须学习新知,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实现于时俱进。现代社会指的是环境,现代生活指的是节奏,于时俱进就是适应主流的同时留意前沿、关注先进、善待萌芽,自觉调适自己的思维。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指导,科学思维的普及是现代人类对漫长思维史积累的最高精神文明成果的自觉分享,是人类潜在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宇宙间特殊的生命自组织体永远自己支配自己、自己完善自己、不断走向更高文明的唯一途径!

 

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现代企业科学思维决策分会  2012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043-615858.html

上一篇: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简报第五期:由封闭思维走向开放思维
收藏 IP: 124.115.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