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不知道妈妈从哪里抱回来一只小狗,黑色,外貌类似狼狗,养了起来,作看家之用。爸爸妈妈是种田的,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大米白面饭每顿都做的很多,人吃不了,首先是喂狗,然后才是喂猪。于是,这条狗是个素食主义者,当然她最初的本意或许也想吃点肉,但这由不得她。不过,大部分情况下她的食物会被淋上菜汤,运气好点还会吃上一些剩菜。这条狗也有改善生活的时候,就是家人过农历新年时,她也会跟着过年,这个时候她会吃到很多肉骨头,鱼骨头,还会喝上肉汤,运气再好点还会吃到肉。这一切都是她的主人赠予她的,虽然她大多数情况下会摇尾乞怜的向主人要,但是从来不会“自作主张”的吃。所以,作为一条狗,她真的很本分,她这一生没有给自己的同类抹过黑。为什么说她这一生呢,因为她今年13岁了,如果换算成人的年龄,那就是一位78~91的老人!为什么我此处用“她”呢?因为她是一条母狗,她这一生生了好几窝狗仔。可以说,作为一只狗,她是狗类中的佼佼者:本分,繁衍后代,长寿。
作为一条狗,首要职责是看家。从她踏进我们家门,妈妈喂她第一顿饭后,她就把我们家当成她的家了。首先,她把家庭成员认了一遍:走到每个人跟前,用狗鼻子嗅一遍。然后“汪汪”叫了几声,就依偎在大门边。有人从家门前路过时,她就“汪汪”叫几声,然后跑到别人跟前依然大叫,看似有想扑上去撕咬的趋势,这个时候妈妈会赶紧跑出来呵斥她几声。连续几次后,如果再有人从家门前路过,她只会“汪汪”叫几声,不会在跑上前去。但是,到了夜晚,如果家门外有什么风吹草动,她会不停的叫,直到声音消失。连续多次后,就算夜晚家门外有什么风吹草动,她也只会狗吠几声,不会那么卖力了。因为她觉得夜晚有什么响声,大部分也是安全情况。看,狗是多么的聪明啊,都会自主判断“是非”了。所以,她这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看家,又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来没有造成“冤假错案”。
我见识了很多狗,也被狗追过,咬过。虽然这是狗的本能,但是,我还是想要说,作为一条狗,这些追过我,咬过我的狗做狗实在是失败。我们家的这条老狗,这一生都没有造成流血冲突事件。因此我们家在狗疫苗方面从来没有对他人做过金钱赔偿。见到陌生人来家里,她会不停的叫,拼命地引起家里人注意,但是从来不上嘴,直到家里人呵斥她,意思是“你别叫了,这不是一个贼“,她才会乖乖地蜷缩成一团,依偎在大门旁。多精明的狗啊,正是她聪明的狗脑袋,让她这一生都没有污点,才会让我想在她死后为她立起一个狗墓碑。
这条狗为什么会这么长寿呢?我前面说了,她很聪明,正是由于她很聪明,她的心态比其他狗的心态好。主人不让吃的不吃,主人不让做的不做,因此主人对她很好,从不打瘸她的狗腿,一天还有三顿狗食。二是,她吃素,主人家十多年来也基本上是吃绿色的食物,那么分到她头上,估计连绿叶子也没有,但是,她心态很好,能跟主人家同甘共苦,体谅主人,一年到头也就是过农历新年时喝点肉汤,没有任何怨言。因此,养成了一个苗条而又健康的身体,从来不用担心她有 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印象中她没有看过狗医生。
我见过很多的狗,高大威猛的,小小可爱的。。。有穿狗衣服的,有被套狗链子的。。。但是,我们家的这条老狗,一生都没有穿过狗衣服,也没有戴过狗链子。生活作风朴素,又自由自在。估计就是这种简单又自在的狗生活,让她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狗眼,能够看透人的生活。比如,有一件事情,至今都让我不能释怀,找不到答案。我离家求学已经10多年了,每年回去也不过几天。但是每次回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这条老狗都不叫,都是跑过来迎接我。她是怎么辨认出我的?再比如,哥哥有了一个孩子,这条狗第一次见到她,就是用嘴凑上去亲吻。难道狗脑袋真的比人脑袋还聪明吗?我不得知,我想这是狗的优势所在吧,上帝在造她们的时候,虽然给了她们一个很残忍的宿命--被人类驯服,可又比人”技高一筹“。所以,我们人,在狗面前,要保持三分敬畏。
现在的我,很想念我们家的那条老狗。离家很久,不曾回去看看她。她正值暮年,我很害怕有天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再也没有她来迎接我。想到这里,心里一阵痛。这条狗在我们家服役了一辈子,一生不曾有污点。让我敬仰,让我动容。2011年7月回家,为这条老狗拍了几张照片,其中最能代表她这一生光辉形象的一张照片被我冲洗出来,放在家里面的相册里。是的,我是在为她拍”遗容”,虽然她还活着。有些事情,早点做,比迟到了要好很多。
一条老狗,以她高贵的狗品格,征服了她的主人。让她主动的为自己写一篇文章,来悼念她已经逝去的青春,甚至生命。那么这条狗是多么的优秀啊,她的存在,让狗的优点闪亮到极致。我们家的老狗啊,希望你再多活几年。让你的主人对你的离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至少,我现在舍不你辞世。
为了有凭有据,上老狗图2张(也是经大家要求)。因为是一条朴实的看家狗,所以请大家不要进行狗身攻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