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gua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eguangcheng

博文

华南“卵形”影像----地壳波浪叠加的例证

已有 3469 次阅读 2017-4-23 23:37 |个人分类:地壳波浪运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 云南, style, center, 波浪

华南“卵形”影像----地壳波浪叠加的例证

一、云南个旧2016年5月4日地震及华南“卵形”影像的发现

2016年5月4日,从USGS-Latest Earthquakes上看到,云南个旧发生两次发震时间间隔较小、平面距离很近的4.5级地震(图1)。

图1  USGS-Latest Earthquakes上报道的

云南个旧两次地震分布简图及其基本资料

中国地震台网发布资料显示,上述两次地震共由4次地震组成。其基本数据如下:

2016年 5月4日17时25分 ,在云南红河州个旧市 (北纬23.25度23°15´00"  ,东经103.20度103°12´00"  ) 发生 3.1级地震,震源深度 :5 千米。

2016年 5月4日17时23分 ,在云南红河州个旧市 (北纬23.27度23°16´12"  ,东经103.22度103°13´12"  ) 发生 4.7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2016年 5月4日15时57分 ,在云南红河州个旧市 (北纬23.31度23°18´36",东经103.26度103°15´36") 发生 3.3级地震,震源深度 5 千米

2016年 5月4日15时51分 ,在云南红河州个旧市 (北纬23.28度23°16´48",东经103.23度103°13´48") 发生 4.6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本博将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这四次地震,投到USGS-Latest Earthquakes的谷歌卫照图上(图2)。两家资料震中位置没有重合,但它们的总体分布方向、范围是一致的,本博相信这两个资料都是可靠的,特别是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四次地震两两连发,正是本博希望详细解读的地震连发现象。

图2  USGS-LatestEarthquakes和中国地震台网报道的

云南个旧地震分布位置有差别

在使用谷歌卫照探求个旧地震构造位置的过程中,本博发现整个中国的华南似乎存在一个“卵形”椭圆影像(图3)。本博用曲线分段勾出“卵形”椭圆的轮廓(图3-上左)。非常巧合的是,该椭圆和川渝(陕、川、渝、滇、黔、湘、鄂)大圆在龙门山相切(图3-上右)。再向北,陕北大圆与该椭圆在渭河地堑外切(图3下)。

图3  华南“卵形”影像(图中红线)及其与川渝大圆、陕北大圆的相切关系

二、华南“卵形”影像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

为了探求华南“卵形”影像存在的地质依据,本博翻开了《中国地质图集》,可以这么说:该图集有29幅全国性的地质图件,几乎全部都有与“华南卵形影像”吻合的地质痕迹。比如“中国侵入岩图”中划分的华南岩省及其中的晋宁期地壳对接带,和华南“卵形”影像西部边界直接吻合(图4)。

图4  中国侵入岩图华南岩省与华南“卵形”影像西边界吻合

把中国大地构造图(图5上)华北南部放大(图5下),会看到华北盆地与江淮盆地之间的界限,正好与华南“卵形”影像北界吻合。

图5  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在发现华南“卵形”影像之前,本博总是认为,从连云港到雷州半岛,中国东南沿海陆地的非常优美的轮廓,就是一个完美的弧形构造。现在才发现这一段陆地轮廓是华南“卵形”影像最直接的边界,是优美椭圆的一部分。穿过雷州半岛,有涠洲岛接续,使华南“卵形”影像的南部边界得以完整。当然,这不只是最新的构造地貌,也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

地球物理资料大多数是海陆一体的,中国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东部)图(图6)中,东南沿海的莫霍面等深线延伸趋势与海岸线—“卵形”影像完全吻合。

图6  中国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东部)图

东南沿海的莫霍面等深线延伸趋势与海岸线—“卵形”影像完全吻合

把中国及毗邻海区航空磁力异常图(图7)部分放大,从雷州半岛到汕头,沿着海岸线可以看到一连串的正负异常交替变化带。台湾海峡缺少资料,但是,北端有一个明显的、顺海峡延伸的异常变化带,因此,沿着汕头—福州—宁波磁异常变化带,与“卵形”影像是吻合的(图7下)。

图7  中国及毗邻海区航空磁力异常及部分放大图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图(图8)没有毗邻海区的资料,但是有一条布格重力异常零等值线沿着东南沿海延伸,这也就是各种地质图件划界的重要依据。把华南“卵形”影像椭圆画上去(图8下),会发现椭圆的西、北、东部,都有重力异常变化带对应。

图8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及部分放大图

三、华南“卵形”影像的地质构造发展

《中国地质图集》给出六个主要地质时期古构造图(图9),加上中国新构造图、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图(图10),共八副构造图。如果拿一个华南“卵形”影像椭圆套在每一副图的相应位置上,会发现这个椭圆总是合适的。由此,至少可以说华南“卵形”影像在元古宙就基本定型(图11上),一直发展到现在(图11下)。所以深入研究华南“卵形”影像的形成发展有很重要的地质构造意义。

图9  中国六大地质时期古构造图

图10  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图和中国新构造图

图11  华南“卵形”影像椭圆与局部放大的

中国元古宙古构造图(上图)和中国新构造图(下图)

四、华南“卵形”影像与地震分布

2015年出版的《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中国地质图集》中的《中国及周边地震震中分布图》与USGS给出的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基本吻合(图12)。华南“卵形”影像区内都体现为地震相对平静区的特征。考虑到川渝大圆与华南“卵形”影像内切(见图3下),华南“卵形”影像是更高一级的“引震大活塞”。其西侧贯穿中国的南北向地震带,同时也是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所划分的东亚镜像反映中轴带的形成发展,与华南“卵形”影像椭圆地块长期存在有密切的关系。四川汶川5.12--芦山4.20--云南鲁甸8.3系列地震,最近发生在宜昌秭归、四川汶川的两次地震,稍早发生在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四川宜宾市筠连县的两次地震(图13都是由川渝大圆地块的波动引发。

图12  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上左)、中国及周边地震震中分布图(上右)、USGS给出的中国及邻区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下左)及其局部放大图(下右)中的华南卵形影像轮廓(图中红线)

图13  2017年2月川渝大圆内发生的4次地震:

12四川宜宾市筠连县3.7级地震;2、8云南昭通市鲁甸县4.9级地震

323湖北宜昌市秭归县3.8级地震;4、26四川阿坝州汶川县4.0级地震2017-02-25 19:24:55 Time

2017-02-2519:24:55 (UTC)

Location

30.994°N 103.674°E

Depth

35.7 km

五、华南“卵形”影像成因

2006年,本博在承担延长石油下寺湾油田高产裂缝井分布规律及靶区优选项目过程中,发现了油气沸腾包裹体群,认为这是地壳波动力的记录。针对鄂尔多斯地块断裂褶皱不发育的现实,选用卫照解译的方法,发现高产裂缝井的分布与次一级环形影像关系密切。经过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次级环形影像地下确有裂缝群显示。随后就用两组频率相同、相位差二分之π的波动叠加效应(图14)解释陕北大圆和次一级环形影像的形成。由于有这样的经历,在本博发现华南“卵形”椭圆影像后,首先想到用地壳波浪叠加原理解释其成因。

图14  利萨如图形

1、木星椭圆形构造的启示

本博看到了网易科技上的报道《木星南极高清画面曝光 “朱诺号”永留错误轨道》,随即从NASA上复制了2016年12月11日“朱诺号”进入木星轨道所摄的新月木星大红斑(图15左)和2017年2月2日从木星南极上空拍摄的有关木星椭圆构造的放大图(图15右)。关于木星大红斑的观察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大多数认为是风暴成因。这次木星南极的清晰椭圆图像,仍然认为是风暴成因。大家都不否认这些风暴有相对的、较长时期的稳定性。从天文观察资

料的拥有、积累、处理等方面,本博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过也正是木星上的众多“椭圆”构造,使本博看到的华南“卵形”椭圆影像摆脱了“孤证不取”的忧虑。使得本博用两组相位差四分之π或四分之三π、频率相同的球体波叠加,解释“椭圆”构造成因成为可能(见图14)。

图15  新月木星大红斑(左图)与木星南极的椭圆构造放大图(右图)

2、辣木子的形状、成长分析与球体—四面体交替脉动说

本博2016年末去腾冲,朋友介绍辣木子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买了一点试吃。辣木子可爱的外形(图16),引起本博探究的冲动。从外观看,辣木子皮由六个三角面组成。一端的三个面交角比较尖(图16左),另一端比较钝(图16右)。生长饱满的辣木子仁尖角一端的三条楞都是双楞凹沟(见图16左图中间4个仁);钝角一端,三个钝角三角形相交仅能看到三根细线,三个钝角三角形整体凸起呈球面状(见图16右图中间4个仁)尖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面之间没有棱线。

图16  辣木子仁(中间4颗)和未剥开的辣木子(外圈4颗)

左图是尖头向上:右图钝头向上

本博把辣木子外皮一面切下来仔细观察,钝角三角面与尖角面之间没有棱线(图17)。由以上分析,本博认为辣木子仁就是一个四面体-球体组合体。在辣木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温度-光照变化、风力摆动等,都会引起辣木子皮壳的涨缩脉动,膨胀时保持表面积最大,趋向形成球体;收缩时,表面积不变体积最小,趋向形成四面体。如此球体-四面体交替脉动,不断把根茎叶中的水分及营养物质吸引到豆荚中,使果实成长。推而广之,自然界的所有种子植物,都是以这种脉动的方式生长发育,只不过它们的形状各异。比如西瓜、南瓜子……是两个滴状椭球体面组合体;葡萄、柑橘子……是滴状椭球体;黄豆类是卵形椭球体;……。总之,这些种子都是最简单形状组合。

图17  从棱线切下来的辣木子皮,上尖下钝的形状十分明显,

和辣木子仁一样,尖角三角面与钝角三角面之间没有交线

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波浪式的。这里的所谓运动即自然界的运动一定是遵循最省力-最小能量原理。看似不动的植物,其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用脉动-波动的方式运送水分和营养,也一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何况小小的辣木子,活灵活现的体现了球体-四面体交替机制,那么高速旋转的天体发生球体-四面体交替脉动更是很自然的事情。联系到最近有关引力波的发现与讨论,可以推断,地球、木星以及一切旋转的天体都会由球体-四面体交替脉动产生球面-四面体波浪体系,不同的波浪体系在球面上叠加,就会形成利萨如图形中的几何影像。不过,受最省力-最小能量原理的控制,当前,在地球卫星照片解译中,只能看到线形、环形、S形、椭圆形影像。

木星上长期存在的椭圆风暴,一定有其本底原因,不妨看看华南卵形影像周边地质简况。在华南卵形影像西端,有腾冲温泉-火山区,温泉常年喷热气、热水;从四川到云贵一带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玄武岩等等,不难想象,在它们最活跃的时期,从天空看,也一定是一个椭圆形的烟雾笼罩的风暴区。

六、寻找测定地壳波浪的方法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解释陕北大圆成因时,只考虑到长方形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分裂为南北两块近正方形的次级地块,无论哪个方向传来的地壳波浪,都会被分解成两组波,这两组波沿着正方形两边传播,对于正方形地块而言,这两组分波相位差正好是π/2,在正方形地块叠加,形成圆形应力势场即陕北大圆。但是现在看来,地球一次脉动,一定会产生频率相同的一组地壳波浪,这是地壳发生波浪叠加的最基本、也是最充分的条件,由于某地块的构造位置,使得不同方向的同频率地壳波浪有相位差,从而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地质构造--卫照影像。本博自认为已经找到了地壳波浪运动力的记录—油气沸腾包裹体群,也发现很多地震的发生、分布都与地壳波浪的叠加有关,但遗憾的是,目前还只是通过看到的地质构造、卫照影像反推地壳波浪的叠加,还没有找到直接测量地壳波浪的方法。希望对地壳波浪运动有兴趣的博友,共同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为发展更接近地球运动本质的地质构造理论、定量研究地质构造而努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521-1050716.html

上一篇:从适时地震“区域信息”中解读地震地质构造(1)
下一篇:一震一议(1)---USGS Latest earthquakes闪电般的资料修改速度
收藏 IP: 1.85.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