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研究表明,蜜蜂是世界上重要的传粉昆虫。Danforth等人2019年最新统计的数据表明,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蜜蜂为超过20%的粮食作物以及超过15%的植物授粉。Stanley等人2015年的研究发现,仅2009年,由蜜蜂传粉所创造的农业收益高达3610亿美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蜜蜂对于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Ollerton等人2011年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传粉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热带地区超过75%的树种,温带地区超过80%的树种依靠动物授粉,其传粉者主要为蜜蜂、鸟类以及一些哺乳动物。因此蜜蜂知识的学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对蜜蜂的认识可能只是生活中常见的“明星”类群,主要是家养蜜蜂(意大利蜜蜂或中华蜜蜂)。但事实上,目前全世界已被描述的蜜蜂类昆虫已超过2万种(http://www.discoverlife.org /mp/20q?guide=Apoidea_species)。我们研究组最近的统计发现中国蜜蜂类物种已超过1432种(牛泽清等未发表数据)。绝大部分的蜜蜂种类并没有被我们人类关注。与家养蜜蜂相对,我们称这些蜜蜂为“野生蜜蜂”。这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蜜蜂亦是重要的传粉者。
蜜蜂传粉忙
在关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今天,蜜蜂物种鉴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卡脖子”工作。然而,中国活跃在蜜蜂分类学工作一线的学者,已经处于濒危的境地。可以让这些学者安心工作的“冷板凳”也越来越少。我们研究组曾经受邀在Megataxa等杂志上,结合研究组工作,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首先稳定甘坐“冷板凳”的分类学骨干,如牛泽清博士,让他能够持续不断开展蜜蜂分类工作;然后努力争取中国科学院PIFI项目,吸引国外蜜蜂研究机构培养的青年博士,加入团队,如Michael Orr博士、Rafael Ferrari博士等;在中国昆虫学会的支持下,建议并建立了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通过“传粉昆虫学学术论坛”届会,邀请国际传粉界学者参会交流,和国内同行共同分析和研判中国蜜蜂研究的短板和趋势;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组织开展中国农业主产区传粉昆虫资源调查,并积极参与青藏高原二调。通过上述策略,我们期望研究组内外的青年,能够提升对蜜蜂的认识,提高研究能力。同时,我们认识到,最为关键的环节,还是青年学者的培养和他们蜜蜂分类学能力的培育。
在这样的契机之下,研究组组织了蜜蜂学习班(Bee Workshop)。这个工作计划先在我们研究组小范围内开展,两周一次,主要关注的是蜜蜂物种鉴定和分类学常规工作。这不仅是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种传承。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开展4期,主要从蜜蜂野外采集、保存和形态学鉴定等方面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方法,希望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呈现,让研究组内部成员或有需求的青年学者的接受度更高,也让我们的蜜蜂学习班更有意义。
蜜蜂学习班开班动员会
第一期是Rafael博士讲解蜜蜂类主要的分类特征,如何快速的从一堆物种中找到蜜蜂,以及蜜蜂分类的主要特征(快速区分短舌类和长舌类蜜蜂)。在了解这些基本的知识以后,第二期主要是牛老师给我讲解蜜蜂总科中蜜蜂类分科的主要特征。对于大部分的物种,标本看的多,很快可以到科甚至到属。但是,对于有些长得比较“个性”的蜜蜂而言,就算是我们的“牛专家”,在没有显微镜和检索表的情况下也很难分到科。第三期我们把重点放在野外的采集以及标本保存的培训上,地点就近选择了我们的“后花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蜜蜂标本的保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之前检视过很多外单位送到我们实验室的标本,直接保存在酒精里面。这样可能会让蜜蜂的毛带或者是其他重要分类特征不是很明显,给以后的鉴定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目前,我们研究组通用方式是将标本放在置有干燥剂的管子中。这种方式兼顾了形态学和分子提取工作。第四期开始学习每个科的知识。本周主要为隧蜂科知识的学习,从分亚科到分属,对照着检索表和形态特征图牛老师一一为我们讲解。当然短短的每周4个小时,能学到的知识、能得到的培训毕竟有限,还需要课后多下功夫。
Rafael博士讲座
奥森寻蜂
奥森采蜂
我们研究组在我国蜜蜂分类专家吴燕如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从2006年开始持续开展了一系列蜜蜂相关的工作。目前,我们的蜜蜂研究队伍也不断壮大,从传统分类学开始向其他方面不断拓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蜜蜂分类学的研究仍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现在我们研究组的蜜蜂团队成员主要是:蜜蜂形态分类专家牛泽清博士和袁峰科研助理、蜜蜂整合系统学青年学者罗阿蓉博士、蜜蜂多样性青年学者Douglas Chesters博士、蜜蜂分类与地理分布青年美国籍PIFI博士后 Michael Orr博士(条蜂分类能手)、蜜蜂分类学青年学者巴西籍PIFI博士后Rafael Ferrari 博士(主要从事分舌蜂研究),功能形态学青年学者刘思培博士(Micro-CT技术的应用让我们了解更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蜜蜂身体上的细微的结构)的加入也为我们的蜜蜂研究带来新的技术。去年启动的传粉昆虫专项,也为研究组培养周青松博士这样的传粉昆虫多样性青年学者,提供了较高的研究平台。野外采集方面,我们有采集能手小吴哥(吴清涛),研究组这几年的蜂类标本有一半以上都出自小吴哥之手。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连续进藏考察7次。除了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组在培养研究生多名:云南农业大学和动物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郭鹏飞同学多年来蹲点江西新岗山样地,主要从事巢穴生物学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关于蜜蜂生物学的数据;博士在读研究生张丹同学硕士期间主要的工作是隧蜂科彩带蜂亚科的分类学研究,博士学习期间关注的主要类群是隧蜂科淡脉隧蜂属,涉及分类学以及系统发生关系等方面。
随着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蜜蜂分类知识的重要性。个人关注点也不能只在隧蜂类群上,而需要全面学习和培训,成为一个蜜蜂分类鉴定的“门诊大夫”。对蜜蜂的学习,我从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开始,学习解剖、分类学术语,再到自己研究的类群,从怀疑自己,到第一篇分类文章的发表,一直在不断靠近它,不断学习。总想起之前朱老师给我说,我对这个蜜蜂类群还没有建立起来专业感情,还对这个类群没有感觉。其实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也很困惑,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对蜜蜂的感觉到位,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顿悟,可能是在青藏高原采集的某一刻,也可能是在实验室看标本或者做实验的某一个时刻。不知道“感觉”什么时候来,但我知道我正在向这个“感觉”慢慢靠近。牛老师经常给我说,最有效的提高你对蜜蜂的认知的一个办法就是给你一堆的标本,然后从这堆标本中去挨个分开,到科到属到种,这是能让我进步最快的方法,但是最主要的是要能耐下心,甘坐冷板凳。姬小蜂分类新秀曹师姐给我说过,分类学就像西西弗斯,每多看一眼,每多看一个,每多看一遍,每多一次重复,可能都会跟着石头一遍遍滚到山下,随后又推着石头上山,永无尽头。虽然听上去有一点点的悲观,但是经历过的人都深有感触。其实不只是分类学的学习,我感觉每一个经历过博士阶段的学习或者是正在经历这个阶段的人,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绝望和信心重建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说了很多,最核心的还是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加入我们研究组,关注和了解蜜蜂的知识。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到蜜蜂保护的队伍中来,去关注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小而可爱的生物,去探究更多关于蜜蜂的故事。
记录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