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术圈里混,发表论文至关重要。论文就是学术圈里的现金(Paper is the cash in academia)。没有论文就出局 (Publish or perish)。除了按部就班发文章的课题组之外,还有两类课题组比较引人注意:
一是只发表大文章的课题组。课题组可能有二三十人,但文章数量很少,每年的文章数不过一两篇,有时候甚至三两年都不发一篇;但只要发了的都是大工作,影响因子狂高,媒体转发率惊人。
另外一种是狂发小文章的课题组。课题组可能十来个人,但文章数量每年十几二十篇,多的时候三五八十篇。里面大量的文章发表在比较“水”的刊物上,很可能代表的不过是一个研究生三五个月的工作。大量重复套路。
这两类团队的运行逻辑截然不同。媒体和各类评审一般都推崇“只发大文章”的课题组。“十年磨一剑”,不滥发文章浪费国家资源。大家对“狂发小文章”的课题组一般都是口诛笔伐。“水王”,排列组合式创新。
**
前段时间,隔壁某市的一个每年发表50篇普通OA小文章的教授在知乎上被爆炒,整个过程却非常有戏剧性。
最开始入场的是带着常规逻辑的朋友们,猛烈攻击该教授论文灌水的行为,说他科研水平不行只能灌水。
有趣的是,在该教授被猛烈攻击了十来天之后,知乎上的口风竟然发生了逆转。不少人说这个老师愿意给学生掏版面费,在他的团队工作的研究生基本都可以带着三五篇期刊论文毕业,后续读博和工作都占据了非常好的身位。不像某些只发大论文的教授,手下学生一憋五年只能发一篇文章毕业,甚至干脆憋五年一篇也发不出来。
**
前两天出差。某位教授说起他刚读的一篇顶刊文章。据说第一作者做了不止10年,到文章发表时其实只有这一篇文章,无比佩服该团队的十年磨一剑。
我当然也非常佩服,但补充道:“每一个这类成功故事的背后,可能都有十个以上的失败的故事,(只不过这些人故事都没有被报道。)”。
另外一个教授补充说,见过太多这类炮灰。不少大牛老板对待手下人的用法可以这样归纳:你去挑战一下这个超高难度的课题,燃烧你十年的生命。如果做出来,这个成果可以保你在学术圈的未来发展;如果做不出来,你就可以退出学术圈找个普通工作混日子了,项目成功率大概5%。(大牛可能有几十个研究生同时做十个以上类似的项目,只要每两年有一个成功基本就能维持其身份地位,所以对某一具体项目的低成功率并不非常在意。)
**
科研本身的逻辑还是挺残酷的,有很大的偶然性。强如张益唐,也只在五十多岁才做出大工作。但在平行宇宙里,类似张益唐的天才,很可能大多数都被埋没了。
还是挺愿意按照欧美和传统的逻辑走,科研交给有钱有闲的人去干。比如两次拿诺贝尔奖的Sanger,家里钱多的不行。博士毕业后不拿工资在剑桥工作。科研全凭兴趣,如果科研失败了就回家继承遗产。——其实全世界的大科学家基本都类似这个路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