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fdragon 我不是嘲风,我仅仅代表自己,我不代表嘲风; 我是嘲风,我用我的生命浇灌嘲风,直至生命竭尽。

博文

科研制图 | 如何用Maya画出带多孔细胞核的小细胞

已有 1021 次阅读 2024-6-28 10:30 |个人分类:绘图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学是很复杂的,科学研究有很多种可能性,在科研世界里,无论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都需要聚焦在研究成果的最有特征的结构点上,由此可以让人一眼看到结构,并且印象深刻,每一个结构点都可能成为科研图中的核心素材,经过巧妙的运用,甚至能够讲述完整的科研故事,本次课程为大家分享如何用Maya做出带多孔细胞核的小细胞,大家尝试从最简单的模型去理解下“最有特征的结构点”:

image.png

(图已上传科研素材图库www.scitoooo.com)

1.打开Maya软件,新建一个柏拉图多面体。

image.png

2.调节柏拉图多面体的参数,呈现为一个球体。

image.png

3.切换到点模式,全选所有的点进行倒角,调节倒角的参数。

image.png

4.切换到面模式,全选所有的面,按挤出按钮。

image.png

5.调节挤出的参数,禁用保持面的连接性,调节xy轴的参数,

image.png

6.删除所选的所有面,成为一个多孔球体。

image.png

7.选择球体,按挤出按钮,沿z轴挤出0.1,分段为4.

image.png

8.按3平滑显示成为一个多孔球体。

image.png

9.新建一个柏拉图多面体。

image.png

10.调节柏拉图多面体的参数,使其呈现为一个球体。

image.png

11.选择球体,给其一个纹理修改器。

image.png

12.给纹理一个噪波体积。

image.png

13.调节噪波体积的参数,是球体表面成为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

image.png

14.按3平滑显示球体。

image.png

15.给其两球体不同的材质,加上灯光就可以渲染了。

image.png

结语:

    在这篇模型练习里,大家体会下,是不是看到这个图时,会立刻被聚焦到模型中间的多孔细胞核这就起到了科研图的重要作用,有效的诱导性,如何掌握科技图像创作,成为科研小组的核心,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这个暑假,来一场科研与科研图创作技巧的融合学习,给新学期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和更好的机会,科研绘图私教课,一对一辅导,精准提升,助力科研学者们顺利切换图像思维。

图片4.jpg

<静远嘲风动漫传媒科技中心>设计制作

微信图片_20230519124423.jpg 

   购书链接:

科学的颜值:学术期刊封面故事及图像设计 

   https://item.jd.com/12802188.html

科技绘图/科研论文图/论文配图设计与创作自学手册:CorelDRAW篇 

   https://item.jd.com/13504674.html

科技绘图/科研论文图/论文配图设计与创作自学手册:Maya+PSP篇

   https://item.jd.com/13504686.html

科技绘图/科研论文图/论文配图设计与创作自学手册:科研动画篇

   https://item.jd.com/13048467.html#crumb-wrap

SCI图像语法-科技论文配图设计使用技巧

    https://item.jd.com/10073529532924.html?bbtf=1

微信图片_20220509133450.jpg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1.jpg

静远嘲风(MY Scimage) 成立于2007年,嘲风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传说,嘲风为守护屋脊之瑞兽,喜登高望远;静远取自成语“宁静致远”,登高莫忘初心,远观而不可务远。

微信图片_20220512163044.jpg

微信图片_20220512163200.jpg

学习更多绘图教程关注:

微信图片_20230620105059.jpg

微信图片_20220512141415.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9111-1440078.html

上一篇:科研制图| 如何用Maya画弯曲生长的纳米线
下一篇:科研制图 |如何用Maya画两种不同高分子链段构成的纳米棒
收藏 IP: 114.229.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