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没上科学网了,看了最新的博文,是去年7月26号写的。一晃已经一年四个月都没有动过笔了。总觉得岁月匆匆,有时该为易逝的光阴写下点什么,一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二为自己似水年华的纪念。
2011年9月因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Centre for Material and Fibre Innovation王训该教授处联合培养一年,特别感谢王教授和Jane Dai对我的课题指导,以及Xin Liu对我实验的培训和指导,他们对待科研的严谨及广阔的前瞻性视野使我折服和神往,就向一座灯塔,指引迷航的方向。这一年里也感受到澳洲的风土人情,当然也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心酸和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来自经济基础,更来自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冲击和思维的洗礼。所幸,在澳洲的中国留学生颇多,时常也进行一些活动,不外乎到大自然氧吧去呼吸,或者去看澳洲的海,当然更多的是中国人都乐此不疲的大快朵颐——即熟知的饮食文化。说到这,想起来特意下载了看的‘舌尖上的中国’,尤其会勾起想家的感觉。一年的365天,感受良多,不一一而足。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恩师于伟东教授科研严谨认真务实,对我的博士生涯起到的导引和推动作用,让我终身受教。从最初的纺织材料学主编的印象,到研究生选导师的初次面试,再到硕博连读劝我慎重选择,四年多的师生生涯,不仅有如父般的慈爱,更多的是对门外汉到初窥门道者的包容和指引,也不缺乏课题组活动的交互游戏,正所谓亦师亦友。感谢于老师,当然更感谢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这样的环境和平台,给了我许多的机会,让我前行,促我奋发。
在我即将告别博士生生涯的时候,我选择了去我的本科母校江南大学,前身即无锡轻工大学。一者我是江苏人,考虑到离家近,可以方便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公婆及亲戚朋友间的亲情,二者这里有我宝贵的四年的青春岁月的印记。正印了人都是感情动物这句。感谢母校江南大学也选择了我,给了我就业的机会和以上的心愿。
走笔至此,更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和勇气,给了我走下去的支持和鼓励。
猛然间,觉得上面的文字倒颇似博士论文后面的致谢了。一笑。贻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