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戴锋

博文

『云作战』的联合战役力量协同体系建设

已有 865 次阅读 2023-11-26 10:12 |个人分类:【云作战】论文与论题精选系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锋启云涌

摘要 相比战略作战云群之间的协同体系建设,联合战役作战的云间协同体系建设,在内容方面更加深入、细致和具体,主要包括作战云之间的指挥协同、作战协同和机动协同三个基本方面。

 

联合战役作战力量,其基本形态是战役级别的作战云群。战役力量协同,是指在实战过程中,联合战役作战云群辖属的多个作战云,相互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和整体联动。战役力量协同,可归类于云间协同,是集成各军兵种战役力量,进而提升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润滑剂和倍增器。为了提高作战云群的联合战役作战能力,战役力量协同体系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相比战略作战云群之间的协同体系建设,联合战役作战的云间协同体系建设,在内容方面更加深入、细致和具体,主要包括作战云之间的指挥协同、作战协同和机动协同三个基本方面。

一、指挥协同体系建设

战役指挥协同,即云间指挥协同,是指作战云群中,不同战役作战云在作战指挥上的相互协调。战役作战云群辖属的每个作战云皆有自己的指挥机构,可下达作战指令,并负责直接指挥所属作战云的作战行动。战役指挥协同要求,战役联合指挥部的军令,与作战云群辖属各战役作战云的作战指令要保持相互配套,使联合战役作战力量体系能够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地实施作战行动。战役指挥协同体系,主要包括确保战役指挥协同的指挥机制、指挥平台和支援力量,这三者同时构成了战役指挥协同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指挥机制建设

联合战役指挥机制,是指战役作战云群及其辖属作战云指挥的制度、标准和运行,以及指挥决策和军令实施的规范化操作过程。在战场上,为了保证战区联合指挥(云群指挥)与作战云指挥这两个层级指挥部之间安全、有效、可靠地相互辨识和判别,以及军令的通达与执行,避免军令误解和误用,把握瞬间出现的战场机会,不给敌方以可乘之机,两级指挥部以及各作战云指挥部之间,需要建立完备的指挥制度和相关标准,确保作战指令发送和具体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协同。此外,两级指挥部均会有自己的攻防决策和作战方案,而决策、方案之间也要在制度和标准的框架下保持相互协调,形成作战力量和战役行动的相互协同,推动战役作战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指挥平台建设

参与联合战役作战的作战云群及其辖属作战云,都需要在自己的指挥控制平台上进行决策操作、指令发布和战情控制,有时部分指挥工作可能需要在行进过程中完成。因此,指挥平台建设,就是要建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和所属各作战云的指挥平台系统,包括所需的移动指挥平台,为使这两级指挥平台之间保持协同,还需要将各指挥平台统一纳入到最高指挥部管辖的分布式军事互联网络,实现指令与情报的互联互通。

指挥支援建设

作战指挥离不开情报和通信支援,加之联合战役作战通常是多军兵种的跨战域、机动性作战,力量体系的整体运动速度将显著高于联合战略作战,所面对的战场情况和作战场景变化将更加迅疾,从而对情报和通信支援的准确性、及时性需求更加迫切,这就对指挥支援力量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挥支援建设,主要指战役情报与信息通信等支援力量的体系化建设。作战云群和各作战云都有自己的情报获取途径和信息通信方式,两级指挥机构所获得的情报可能因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确保情报的正确性和通信的畅通性,给指挥决策机构及时提供准确的作战情报和预警信息,两级情报部门应该充分协调,对所获情报进行多方验证和作战指令通信核对,这就要求战役指挥的情报和通信支援保持相互协同。进一步而言,指挥支援力量建设,要求两级情报和通信部门之间建立必要的沟通与协同机制,建立安全、可靠的作战情报和通信支援体系,以及负责支援行动协同的管理机构。

二、作战协同体系建设

联合战役作战,涉及多个军兵种力量,不同军兵种的作战方式和行动空间均不相同,为了保持作战行动的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整体作战效能,需要建立联合战役作战协同体系。联合战役协同体系,是指作战云群所属各战役作战云之间,相互保持作战行动同步与协调的制度规范、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类似于战略作战协同体系,联合战役作战协同体系需要建立自身的基础制度和指挥流程。尽管可以通过作战任务分配和目标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作战云之间的行动协调,但是联合战役作战行动涉及到具体军兵种力量之间的相互识别、规模对应与火力配合,还需要建立更为细致的军兵种对接标准和协同条例。因此,根据联合战役作战的层次归属和行动类型,作战协同体系建设还需要考虑三方面内容。

攻击作战协同体系建设

联合战役作战攻击行动,是以中程攻击为主,近中远程、高中低维联合攻击手段兼备的联合作战行动,可由多个军兵种力量运用不同类型武器共同参与,采取高速攻击、精确攻击、集群攻击、饱和攻击等多种作战样式。无论采取何种攻击样式,核心是运用适度分散部署的攻击力量,针对战役目标实施聚焦攻击。因此,需要由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牵头,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协同攻击的标准和条例,对攻击力量实施协同化指导和管理,这就是攻击作战协同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防御作战协同体系建设

防御作战是联合战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防御作战效果,往往可以采取主动打击式的防御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对方攻击。按照云作战思想,联合战役防御作战,可以根据情况分散部署各军兵种防御力量,既能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又要确保对我方战役目标进行有效防护。此时,运用不同军兵种的高速、精确、集群打击等多种手段,实施中程打击为主,近、中、远程联合打击兼备的主动式防御行动,通过聚焦打击敌方目标,扰乱敌方的进攻节奏,摧毁或削弱敌方的攻击力量,破坏敌方的攻击行动。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对防御力量进行有效协同。因此,防御作战协同体系建设,就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制定协同防御标准和条例,对防御力量实施协同化管理,确保各军兵种力量协调一致地进行防御作战。

特种作战协同体系建设

随着武器装备的多样化快速发展,未来作战的特战化趋势越发显著,这恰好符合云作战倡导的战争特战化理念。特战,即特种作战,是指为了达成特定作战目的、遂行特定作战任务,由具备独特强项的专业化作战部队,以特殊方式和手段实施的作战行动。特种作战包括山地战、登岛战、空降战、机器战,以及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等特殊类型的作战行动。特种作战可以用于攻击作战或防御作战,也可以用于攻防兼顾的均衡作战。军兵种和武器装备类型的多样化、谱系化发展,尤其是无人化智能作战装备的全面发展与广泛运用,将推动特种作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实际作战,这同时也会导致特种作战的样式越来越多。特种作战可以根据需求,遂行不同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任务。在联合战役作战行动中,主动运用特种作战,这意味着可以更有创意、更加灵活地发挥特种作战的特殊功效,且在更为广阔的作战空间发挥其特殊作用。特种作战对作战决策、情报通信、力量编组、人员投送、装备配置、作战方式等方面有着极高的协同化要求。特种作战协同体系建设,就是在战略、战役攻防作战机动协同的原则下,组建特种作战及保障协同管理机构,制定各军兵种特战力量协同的基本标准、配套条例和运用流程,建立专用信息网络系统作为特种作战指挥和行动协同的操作平台,形成完备的特种作战协同条件和环境。

三、机动协同体系建设

云作战强调战场攻防机动性的目的是,通过作战力量的体系结构、行动区域和作战方式的有效变化,纠正和弥补现用作战方案中可能存在的某种疏漏,改变战场被动局面,或者寻求更有利的作战机会,取得更佳的作战结果。在联合战役作战机动中,可以参考战略作战机动的路径、战域和角色协同,而发挥战役力量攻防作战的机动协同,还应该进一步从战役层面注重战役作战力量的有效运用,实现更高效率的力量部署协同、聚焦协同和散隐协同,这就是战役云作战机动协同体系建设的三个基本方面。

机动部署协同体系建设

如果说全局性的联合战略作战具有趋势性特点,即预定的作战方向基本稳定,那么战役作战行动因其定位于更细致的层面,区域性联合战役作战方向的随机性就会有所提高,对力量机动性部署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机动部署,是指在联合战役作战行动过程中,针对战场情况的变化,对作战力量布局进行调整或改变的部署行动。针对不同军兵种在部署要求和方式上有较大差异的情况,机动部署协同就是要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不同军兵种力量分散部署上的相互协同。因此,机动部署协同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力量部署协同机构,借助联合战役作战指挥部的移动指挥控制平台,调控各军兵种力量的运送和部署节奏,实现机动部署的预期目标。

机动聚焦协同体系建设

联合战役作战力量机动部署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配置战役作战力量,形成更强大的战场攻防效能。而要充分释放机动部署后的作战力量效能,就需要针对作战目标,进行机动性聚焦攻防打击。由于各军兵种力量的作战区域、攻防距离、毁伤规模和打击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实现机动过程中的聚焦协同。机动聚焦协同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作战力量机动聚焦协同的指挥机构,借助联合战役作战移动指挥控制平台,协调和控制各作战云的战场部位和聚焦方向,完成机动聚焦的协同攻防打击任务。

机动散隐协同体系建设

当联合战役作战的部分或全部行动完成之后,相关的作战力量需要立即分散隐蔽,以避免遭到敌方报复性还击。而不同的军兵种力量在机动过程中撤离和隐蔽方式皆有不同,需要保持相互协同和井然有序。所以,机动散隐协同体系建设,就是要建立机动力量散隐的协同指挥机构,借助联合战役作战移动指挥控制平台,落实预定的散隐方案以及实施具体的散隐计划,协调和控制作战力量的散隐过程,完成机动散隐的预期目标。

最后,需要概括说明两点。其一,是指挥协同、作战协同和机动协同的相关管理机构可以统筹建设,即设计、组建战区级别的协同指导与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指挥协同、作战协同和机动协同工作。其二,是联合战役作战云间协同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基本结构可以概括地由图4.11给予直观描述, 图中正整数P表示参与联合战役的作战云总数。

精选-93-1.jpg

主要参考文献

[1]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云作战”理论初探[J]. 中国军事科学, 2013(4): 142-151. (链接)

[2]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再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4(3): 129-138. (链接)

[3]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三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5(1): 135-146. (链接)

友情提示】本文主要内容选自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更加完整、详细的背景资料可参见:

1. 科学网:戴锋的个人博客《云作战导论》节选系列);

2. 微信公众号:云作战『云作战』论点信息系列)。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不涉密;作者对在科学网所发表的“云作战”相关原创文章与博文拥有版权,侵权必究。

联系作者电子信箱:fengdai@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95-1411195.html

上一篇:『云作战』的联合战役力量组编体系建设
下一篇:『云作战』的联合战术力量指挥体系建设
收藏 IP: 115.60.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