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通风橱里的丙酮气息还未散尽,我的右手已颤抖着捏住一支柳木炭笔——这姿势活像老派炼金术士捧着点金石。退休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每天跳动着红光,催得我这双摆弄过移液枪的手,此刻正悬在雪白素描纸上进退维谷。
三十多年前中学时代的石膏像仍在记忆里泛着冷光,那时节我举着3B铅笔的模样,倒像是握着一把开启艺术之门的密钥。如今对着眼前这张疑似林志玲的少女侧颜速写,却惊觉自己竟不如实验室新来的实习生握笔稳健。铅笔在指间打滑三次才勉强落定,线条歪斜如苯环结构式,惹得窗外路过的同事直撇嘴:"老郑又在搞分子结构创作?"
起型阶段堪称灾难片现场。那些曾在元素周期表上排列整齐的原子们,此刻全化作叛逆的自由基在纸上游荡。画到“林志玲”微卷的长发时,突然想起当年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经历——同样是千丝万缕的纠缠,当年能用离心机理顺蛋白质条带,如今却对一绺发丝束手无策。碳粉簌簌落在实验服袖口,恍惚看见旋转蒸发仪上凝结的水珠正顺着时光滑落。
转折发生在某个暴雨滂沱的周末。当我第一百次擦去失败的瞳孔时,烧杯里未洗净的硝酸银溶液突然折射出虹彩。"何不试试离子交换法?"这个荒谬的念头让我抓起刮刀,将深浅不一的石墨粉铺陈成银河旋涡。没想到这番乱入竟意外捕获了“林志玲”眼中的星芒,就像偶然撞见镧系元素在紫外灯下的绚烂跃迁。
最精妙的时刻降临于处理耳坠细节时。显微镜载玻片般的椭圆耳钉,该用怎样的晶格结构来呈现?忽然记起X射线衍射仪上那些迷人的衍射斑点,遂以交叉排线的密度模拟晶面间距。当第37组平行线终于交织出璀璨光芒时,窗外的柳树新芽恰好被春风掀起,宛如一片绿宝石飘落在旋转的培养皿中央。
木质衬底的肌理成了天然的色谱柱,深浅纹路恰似硅胶板的Rf值标记。调色盘只剩下黑白两极,倒教我悟出当年导师常说的"减法艺术"。每道橡皮擦痕都是精确的洗脱过程,擦去矫饰的浮色,留下分子式的纯粹。那些被生活氧化的棱角,在石墨与木纹的化学反应中渐渐显影。
交稿那天特意选了元素周期表形状的画框装裱。看着自己的双鬓与画中“林志玲”的发丝同样泛起霜白,忽然笑出声来——原来岁月才是最高明的催化剂,它把少年时的莽撞催化成如今的从容,将实验室的理性淬炼出艺术的诗意。此刻抚摸画纸上凸起的石墨颗粒,分明触到了时光晶体生长的纹路。
后记:经年累月在电子天平与烘箱间校准的指尖,终究还是找回了另一种测量的智慧。当滴定管里的溶液达到终点,我的素描也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等当点。或许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本就是同源的河流,都在追寻那永恒流动的完美构型。
2025书画学习笔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8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