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yuehua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ehuan

博文

基金被毙了,来年再申!

已有 5879 次阅读 2013-8-23 21:0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自然基金

     今年第一次申报的青年基金,由于3个专家中的一个没有通过,所以尚未获得自主,很是遗憾。下面,我将申报意见晒晒,希望可以得到广大博友的建议。

 

张跃环女士/先生:

       您好,您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过了初审、同行评议和学科专家评审组评审,很遗憾今年未能获得资助。 科学基金实行竞争机制、择优支持,在有限资助规模的条件下,资助项目只能优中选优;或者申请项目某些方面尚有不足,今年未能给予资助。为了使科学基金评审工作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我们把同行评议意见全文反馈,该意见仅供您参考。

      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申请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研究基础好,具备条件;申请项目立意新颖,杂交育种是种质改良的有效手段,通过回交可以打破目标基因与不利基因连锁、增加重组频率、增强杂种育性等,所以该项目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方案较好。可资助。


<2> 种间回交在海洋贝类的遗传改良效果上报道很少。项目申请人通过前期研究发现香港牡蛎与长牡蛎的杂种F1种间回交可以获得明显生长优势,该项目拟利用此材料,结合形态、数量遗传、分子遗传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种间回交配子兼容性、表型性状、育性格局及遗传格局。项目的特色在于通过不同方法全面阐述种间回交优势的产生机理。项目研究创新性较强,内容合理,方案可行,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在贝类遗传育种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依托单位具有较好的科研环境与较完备的实验设备,可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项目经费预算较合理,建议优先资助。


<3>该课题通过香港牡蛎与长牡蛎杂种F1与双亲进行种间回交,研究杂种F1的种间回交效应及其对遗传格局进行分析。


       课题组通过香港牡蛎与长牡蛎杂种F1构建种间回交材料体系,对生殖隔离和表型性状进行评估,并对育性格局和遗传格局进行分析,由于杂种具有高度不育性,仅有少量可育的杂种进行后续研究,不确定因素多,课题进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通过温度和盐度这两个环境因子建立的G-P模型来对表型性状遗传进行评估,但是温度与盐度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如北方低温高盐的温度与盐度分别是多少,南方高温低盐的温度与盐度分别是多少)并未进行介绍,实验设计不够严谨。香港牡蛎与长牡蛎的生存环境差异大,其杂种的最适生存环境难以保证。前期研究基础不足,研究内容不明确,范围较大,总体研究方案可行性差。
因此,建议不予资助该项目。

专家评审组意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生命科学部    生命科学八处
联系电子邮件地址:hujj@mail.nsfc.gov.cn

(ISIS584763SN:2652228)

 

      得到这样的结果,有点意外,我想第三位专家一定是我的同行,但是所指出的问题其实我们都已经解决了,是不是在申报书中没有写好,才会获得这样的结果。但我想,即使写得再清楚,也可能是同样的结果,因为该专家不想这个项目立项,可能会对其自身的研究有影响,有冲击罢了。

body{font-size:14px;font-family:arial,verdana,sans-serif;line-height:1.666;padding:0;margin:0;overflow:auto;white-space:normal;word-wrap:break-word;min-height:100px}pre {white-space:pre-wrap;white-space:-moz-pre-wrap;white-space:-pre-wrap;white-space:-o-pre-wrap;word-wrap:break-word}th,td{font-family:arial,verdana,sans-serif;line-height:1.666}img{ border:0}header,footer,section,aside,article,nav,hgroup,figure,figcaption{display:block}a,td a{color:#003399}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7764-719223.html

上一篇:科研态度
收藏 IP: 219.132.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