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呼吁不发表国际论文和抵制开放获取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精选

已有 24176 次阅读 2015-4-1 14: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因为有BMC公司批量撤回40多篇学术论文,导致人们开始关注开放获取出版和国际论文的话题,一些科学网网友又开始呼吁不发表国际论文和抵制开放获取,本人认为这一作法不恰当。

学术交流上,最理想的是能和国际上最了解某一课题的人,用最便捷的渠道,最有效的媒介开展,英语成为学术交流的国际语言,是历史发展形成的,不能因为这个而采取抵制行为。目前我国学者每年发表在SCI上的论文数量已经接近30万篇,其中开放获取发表的数量接近4万篇。如果让所有的学者将论文投稿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不仅目前我们国内学术期刊容纳不了这些论文,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混乱,肯定大部分中国的学术机构和主流学者不会同意和答应这样无聊的作法,因为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活动,只能说明中国的学术开始出现倒退。

至于是否浪费大量研究经费给国外出版结构的问题,昨天我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有兴趣可以看下面内容。开放获取是国际出版潮流,就连《自然》,《科学》《细胞》这种国际最著名的期刊所在出版机构,都将开放获取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研究质量水平,围绕如何将科技转化为国家实力上,而不是纠结于这些不必要的,看上去是很高大的呼吁上。

 

不必对开放获取出版收费大惊小怪

2007年到2014年,文献总数量为12,412,233,其中非开放获取为11369028,开放为1043151,总数量不到10%。考虑到非长文的影响,如果只考虑论著、letter 和综述类文章,这一比例为ARTICLE OR EDITORIALMATERIAL OR REVIEW OR LETTER总数量为10,260,199,未开放为9272353,开放获取为987846,比例大约为11%。这是最近8年的总体情况。这在总体上说明,开放获取在所有论文中所占的地位仍然比较小。

未开放年度情况,每年增加的速度大约为1%,年平均数量大约112万篇。2007年到2014年只增加了20%左右。开放获取的论文数量从2007年的56775,增加到2014年的192526,增加了将近3倍。相对增加的比例,在2007年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大约6%2014年大约为16%,也增加了几乎2倍。这一变化趋势说明,开放获取论文在质量上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开放获取发表的模式已经成为重要的论文发表方式。

中国的论文发表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象有的人认为开放获取是中国学者的最爱,似乎是中国的发展成就了开放获取模式?中国的影响显然不能忽视,因为我们的年度论文增加速度每年都超过10%,但中国的学者发表开放获取论文的增加情况如何?结果发现中国学者自从2007年到2014年发表的全部论文1,296,085中,非开放获取1,167,938),开放获取(128,147) 比例大约为11%,这和国际上的11%的是惊人相似。开放获取模式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的论文出版模式,由于这种方式没有硬纸论文,只有电子版本,本质上代表着一种新的更绿色的出版模式,也更符合学术开放的思想,对学术传播和交流的贡献是切实的。中国学术机构早就认清了这一正确方向,是开放出版的倡导者,其实开放获取是打破学术不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后发展国家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这种模式给知识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照顾,而增加了知识提供者的责任,这是显然的道理。我不想说中国学者的贡献到底如何,至少我们作为论文制造大国,知识的贡献效率并不是那么理想的。即使是开放,我们也就是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已。至于是否一些出版集团借助这个方式牟利,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其实所有这些出版公司都有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减免政策,包括对作者个人的减免申请政策,所以这种计算并不是那么准确。

到底开放获取的市场有多大,我不了解,单从进入SCI数据中的开放获取论文规模来看,如果按照大约每篇1万元人民币计算,2014年大约为20亿,或者说4亿美圆,这到底说多么大的一个市场规模?大家都很清楚,学术出版不是一个高赢利生意,因为这有一个学术和公益性的问题,否则英国的《自然》集团和BMC集团也不会相继投入springer的怀抱,这里有经济因素,也有赢利效率不高的问题存在。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大量的学术编委都是志愿者,更多同行都是免费给作者提供服务,他们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报酬,出版社是否获得的是暴利,这不是随便猜想就可以的,要拿出数据,这些公司应该有公开的财务数据,可以进行分析的,只作一些口号和鼓动,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假如我们中国学者都不投稿到开放获取杂志,肯定对这个模式产生影响,因为我们的数量和影响力已经足够大,但是这样作是一种不愿意承担责任的表现,不仅不是爱国,可能是给我们丢脸的行为。根据我的了解,由于中国学术评价的影响,一些非SCI的开放获取论文,非常难以从中国学者获得投稿。假如如果我们的学术评价标准硬性改为必须用中文期刊作为依据,大概我们的SCI论文包括开放获取的SCI论文,会迅速下降到非常大的幅度。这样可能会让我们许多学者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但你马上会发现,我们会成为国际学术的鼓岛,在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中国的成就如日中天的时代,算计这点小帐,显然是非常不恰当的行为。

最后看中国的开放获取SCI论文年度变化情况(最后一个表),从年度变化看,确实07年只有3000篇,现在已经有3.6万篇(大约3.6亿元费用),中国的开放获取论文相对来说在2014年出现增加速度超过国际速度的情况,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可以采用适当的局部政策手段进行调节,但也大可不必为这点小钱过于敏感。

恳请你加入本人微信公众号。

年度非开放获取论文

2014  1272392 13.722 %      

2013  1262247 13.613 %      

2012  1222394 13.183 %      

2011  1180637 12.733 %      

2010  1128185 12.167 %      

2009  1105380 11.921 %      

2008  1073091 11.573 %      

2007  1028027 11.087 %

年度开放获取SCI论文数量,

2014  192526 19.489 %      

2013  179041 18.124 %      

2012  151226 15.309 %      

2011  130866 13.248 %      

2010  108341 10.967 %      

2009  91492 9.262 %      

2008  77579 7.853 %      

2007  56775 5.747 %

 

中国学者发表的开放获取SCI论文年度情况

2014  36691 28.632 %      

2013  29035 22.658 %      

2012  19873 15.508 %      

2011  15090 11.776 %      

2010  10126 7.902 %      

2009  8010 6.251 %      

2008  6137 4.789 %      

2007  3185 2.485 %

中国学者发表的非开放获取SCI论文

2014  217866 18.654 %      

2013  192471 16.480 %      

2012  167853 14.372 %      

2011  147344 12.616 %      

2010  129022 11.047 %      

2009  118125 10.114 %      

2008  102930 8.813 %      

2007  92327 7.905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79009.html

上一篇:癌症有时就是炎症
下一篇:呼吸氢气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收藏 IP: 112.64.63.*| 热度|

33 陈辉 易雪梅 张文军 张卫 牛登科 梅钢 郭向云 姚伟 金拓 高友鹤 贺海龙 杨建军 彭真明 李本先 陆绮 陈学雷 孟浩 范毅方 LetPub编辑 叶建军 陈儒军 余世锋 高峡 韦玉程 zhangling divingmed m2013e shenlu mbnl bcxuc77 xuexiyanjiu gaoshannankai corylu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