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数据、信息、Token本质上都是人造物

已有 390 次阅读 2025-4-7 16:36 |个人分类:2025|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数据和信息本质上都是人造物,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意义与客观世界和人类的主观活动密切相关。 

 1、数据的本质:客观现象的记录与加工 

 数据是客观世界中某种现象的记录或表示形式。虽然数据本身可能来源于自然现象(如温度、速度、图像等),但它的生成、记录和存储过程完全依赖于人类的工具和技术。如传感器记录的地震波数据,是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数字或符号。问卷调查生成的数据,是人类通过设计问题、收集回答而得来的。因此,数据的形式和内容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2、信息的本质:数据的解释与意义 

 信息是经过处理、赋予意义后的数据。信息的生成过程完全依赖于人类的认知和解释。就像一个温度计记录的“25°C”是数据,而“今天天气温暖”是人类对数据的解读,即信息。一张照片是数据,而“这是一张日落的照片”是信息。信息的意义是人类赋予的,因此信息本质上是人造的。 

 3、数据和信息的主观性 

 数据和信息的生成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如传感器的选择、问卷的设计)会影响数据的内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如统计方法、模型选择)会进一步影响信息的生成。信息的解读(如对同一数据的不同解释)也会因人而异。因此,数据和信息虽然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它们的形式、内容和意义都深深嵌入了人类的主观性。 

 4、数据与信息的客观性与人造性的辩证关系 

尽管数据和信息是人造物,它们仍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如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数据虽然是人造的,但它反映了地震的真实存在。人口普查数据虽然是人类生成的,但它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某些客观特征。所以,数据和信息既是人造的,也是客观世界的映射。它们的意义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改造世界。 

 5、Token及其维度也是人造物 

 在不同领域,Token有不同的含义。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Token是文本的最小处理单元,如单词、子词或字符等;在身份验证领域,Token是服务器生成的一串加密字符串,作为客户端请求的凭证。Token的产生是人类为了满足特定需求而进行的设计和创造。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通过分词算法将文本分割成一个个Token;在身份验证中,服务器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算法生成Token。 

 Token的维度是人类根据模型的需求和对数据的理解而设定的。在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中,每个Token会被映射到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空间中,这个维度通常根据模型的复杂度和任务需求来确定,如常见的512、1024、2048等维度。维度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表示Token的语义和特征。通过将Token映射到高维空间,可以捕捉到Token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语义信息,使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推理。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Token作为文本的基本单元,为模型提供了可操作的数据形式。通过将文本分解为Token序列,并将其转换为向量表示,模型能够理解和生成语言。Token的维度和表示方式对模型的性能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Token的形式、内容和维度都是人类根据特定需求和目标进行设计和创造的。无论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Token,还是身份验证中的加密Token,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Token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人类赋予的。在自然语言处理中,Token的语义和特征表示是人类通过模型训练和数据学习得到的;在身份验证中,Token所代表的用户身份和权限信息也是人类定义和管理的。 

概括而言,数据和信息的本质确实是人造物,但它们的生成过程和意义离不开人类的参与。数据是客观现象的记录,而信息是数据的解释和意义。尽管它们带有主观性,但它们也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织,正是数据和信息的独特之处。

人大出版社6.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481005.html

上一篇:大模型能像人类一样进行抽象推理么?
下一篇:人机协同的困难在于……
收藏 IP: 124.64.126.*| 热度|

2 许培扬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2]许培扬   2025-4-7 20:29
数据、信息、Token 作为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的产物,其本质确实与人类的定义、使用和目的紧密相关。以下是分层次的分析:

1. 数据(Data)
定义:数据是原始的、未经处理的符号或记录(如数字、文字、传感器信号等),本身缺乏意义。

“人造性”的体现:

采集与记录:数据需通过人类设计的工具(如传感器、问卷、代码)捕获,并按照特定规则(如二进制、十进制)编码。

语境依赖:数据的价值取决于人类赋予的用途(例如,温度数值本身无意义,但被用于气候研究时成为数据)。

例外争议:自然现象(如树木年轮)包含客观规律,但只有被人类观测并结构化后才成为“数据”。

2. 信息(Information)
定义:信息是数据经人类处理后具有意义的内容,用于减少不确定性或传递知识。

“人造性”的体现:

意义的赋予:信息需通过人类认知框架(如语言、逻辑、文化)解读。例如,“404”是数据,但被程序员解读为“未找到页面”时才成为信息。

目的导向:信息的价值由人类需求决定(如天气预报对农民是信息,对宇航员可能只是噪声)。

哲学视角:信息理论(如香农熵)虽描述客观规律,但“信息”作为概念是人类对数据关系的抽象。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7 20:29
3. Token
定义:Token 是符号化的代表,其含义高度依赖具体领域:

计算机安全:身份验证令牌(如JWT)是人为设计的数字凭证。

区块链:加密货币(如比特币)是依托共识机制和代码规则的人造价值符号。

语言学/NLP:文本分词后的单位(如“Chat”、“GPT”),其分割规则由人类语言习惯和算法定义。

“人造性”的彻底性:

符号系统的构建:Token 是纯粹抽象符号,需通过协议、算法或社会契约赋予功能(如货币属性、访问权限)。

去自然化:Token 无法脱离人类系统独立存在(例如,黄金有物理属性,但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人类共识)。

核心共性:人类认知的投射
工具性:三者均为人类解决问题的工具,服务于沟通(信息)、计算(数据)、协作(Token)。

社会建构:其意义依赖群体共识(如数据标准、信息解读规则、Token的经济模型)。

递归性:人类用已有的数据、信息、Token 构建新的系统(如用数据训练AI,AI又生成新数据)。

争议与边界
自然现象的“数据性”:地震波是否是“数据”?严格来说,只有被仪器记录并用于分析时才是。

动物社会的“信息”:蜜蜂舞蹈传递的信息是否算非人造?这取决于是否将“人造”限定于人类活动。

总结
数据、信息、Token 是人类为理解和改造世界而发明的抽象工具。它们的存在依赖于:

人类的定义(如二进制编码、语言规则),

技术实现(如数据库、区块链),

社会共识(如货币价值、信息可信度)。
即使其内容可能反映客观现实(如气候数据),但形式、结构和用途完全由人类构建。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4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