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非马尔可夫与非贝叶斯也是世界的常态 精选

已有 4133 次阅读 2024-2-20 09:43 |个人分类:2024|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智能不能完全用数学表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智能具有非线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而数学表征则更偏向于线性、确定性和精确性。

人类思维往往包含非线性的推理和关联。我们可以从一些不相关的信息中找到关联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是数学表征所难以捕捉的,人类思维的激活函数是随变的。人类对于模糊性的处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可以在模糊、不精确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决策和判断,而数学表征更倾向于精确的数值计算。人类常常面对不确定的信息和复杂的环境,需要根据经验、直觉和情感做出决策。而数学表征往往需要具体的数据和规则,对于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有限。人类思维具有创造性,可以产生新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数学表征主要是基于已有的规则和模型,难以表达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人类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能力,它涉及到思考、理解、学习、判断、决策等多个方面。尽管数学在某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它并不能完全表征人类智能的所有方面。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和方法,它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精确性。然而,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法用数学来精确描述的,比如,艺术作品、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创作,往往需要一些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数学无法准确表征人类的情感和情绪,人类情感和情绪是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到个体的主观感受、情绪反应等方面。虽然数学可以用一些数字或模型来评估情绪,但这只是一种粗糙的近似,无法完全捕捉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和复杂性。数学无法表征人类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涉及到非语言沟通、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等。这些方面无法用数学方法准确地描述和表征。直觉和经验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决策和判断的基础。然而,数学无法完全捕捉和描述人类的直觉和经验,因为它们涉及到非显性的知识和个体的主观判断。所以,人类智能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能力,无法完全用数学来表征。数学在某些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但它并不能涵盖人类智能的所有方面。

非马尔可夫是世界的常态。非马尔可夫是指一个事件或过程的结果取决于更早期的事件或过程,而不仅仅依赖于最近的状态。马尔可夫性质则是指一个事件的结果只取决于其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在许多情况下,非马尔可夫过程更符合真实世界中的情况。很多事件的结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不仅仅是最近的状态所决定的。例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等都是非马尔可夫的,因为它们的结果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状态。

非马尔可夫过程的存在使得预测和建模更具挑战性。由于事件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非马尔可夫过程需要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描述和分析。这也使得对于这些系统的预测更加困难。

所以,非马尔可夫是世界的常态,因为真实世界中的许多事件和过程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当前的状态所决定的。这使得预测和建模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描述和分析,以及人类的适时适度协同。

非贝叶斯也是世界的常态。贝叶斯统计方法虽然在许多领域中非常有用,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使用贝叶斯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经常使用其他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来解决问题。例如,线性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并不是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因此,非贝叶斯方法也是统计和机器学习的常态之一。非贝叶斯是世界常态的一个例子是人类的日常认知过程。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时,人类往往不会使用贝叶斯推理,而是依靠直觉、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进行判断。举个例子,想象一个人面临打开两个盒子的选择:盒子A和盒子B。他被告知其中一个盒子里有奖品,另一个盒子为空。他的任务是选择一个盒子,希望能拿到奖品。

在贝叶斯推理中,人们会考虑各种可能性的先验概率,并根据已有的观察结果更新这些概率。然后他们会计算后验概率,以决定选择哪个盒子。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不会这么做。相反,他们可能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做出选择。例如,如果他过去多次选择了A盒子并获得了奖品,而选择B盒子则没什么好结果,他可能会倾向于再次选择A盒子。

这种非贝叶斯的认知过程并不基于严格的概率计算,而是依赖于人们对过去经验的感知和记忆。尽管这可能导致一些错误的决策,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和资源去进行复杂的概率计算。因此,非贝叶斯是世界的常态。

频繁过度不当地使用贝叶斯、马尔可夫链,常常会出现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盲人摸象……的局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422293.html

上一篇:人机、态势与感知之间的双向阈值开关及其交变特性
下一篇:关于态势+感知结构的思考
收藏 IP: 123.119.248.*| 热度|

3 王从彦 郑永军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