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谷歌开启多批次裁员 AI在抢走谁的饭碗?在1月大热电影《年会不能停》中,主角所在的集团将裁员计划命名为“广进计划”,意指“财源(裁员)广进”。而在大洋彼岸的硅谷,美国科技公司也传来新一轮裁员的消息,根据追踪科技公司裁员情况的网站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50多家科技公司共解雇了超7500名员工。
美国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近日还对员工表示,2024年将继续裁员,而裁员是为了“简化执行,提高某些领域的速度”。所谓的“财源(裁员)广进”似乎有了更生动的现实体现。而“某些领域”被认为是企业会将资源重新集中到人工智能领域。那么,2024年,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会出现持续性的裁员大潮吗?人工智能究竟抢走了哪些人的饭碗呢?
中国之声丨点击收听音频→
00:00
05:41
2024年开年,美国科技公司传来新一轮裁员的消息。美国《纽约时报》18日报道,谷歌宣布裁掉其视频平台YouTube的100名员工。在YouTube宣布裁员前一周,谷歌从其核心技术部门语音操作、广告销售以及增强现实等团队裁掉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本月,亚马逊在一份内部通知中称,将在流媒体等业务部门裁员数百人。美国数字与信息技术产品公司施乐表示,将从其2.3万名员工中裁员15%。各大科技公司的这一波裁员究竟是什么原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陈凤英:这次裁员,跟2022年开始,2023年加速的裁员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最大问题是新的科技革命已经到来,AI的竞争白热化。美国的硅谷、全球其他的科技公司都在调整他们的投资策略,迎合这次科技革命。
也正如谷歌首席执行官皮查伊此前在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所说的那样,2024年的裁员是为了“简化执行,提高某些领域的速度”。也就是说企业会降低成本将资源重新集中到人工智能领域。
自2023年以来,以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一直在寻找削减成本和精简机构的方法。美国就业咨询公司“挑战者”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科技行业裁员最多,有16.8万名员工被裁。美国Meta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称2023年为“效率年”。陈凤英表示,科技公司通过裁员实施的降本增效,成果非常明显。
陈凤英:Facebook到Meta都大量裁员,裁员是为了增效,裁员增效的结果是他们竞争力的提高。在硅谷,2022年尤为明显,我们能看到他们的股市效率已经出来了,他们的竞争力在上升。2023的3月份就出现ChatGPT,后来又看到很多新的AI技术的出现,过去两年一直是裁员增效的过程。
谷歌首席执行官称,2024年将继续裁员,但规模不会像2023年那样大,也不会涉及每一个团队。而陈凤英认为,科技公司的裁员将成为常态化。
陈凤英:全球科技公司包括中国的科技公司,都会有新一轮的裁员,为了竞争、为了在新的科技革命当中占领一个制高点,可能就是一种常态化的趋势了。我认为裁员这个趋势或者规模涉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科技公司新一轮的裁员,再次引发了AI替代人工的讨论与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认为,人工智能将影响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在发达经济体,大约6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 刘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尤其是GPT、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的快速发展,高盛分析师有一个判断,有3亿多个工作岗位将被生成式AI取代,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据openAI的研究:大概有80%的美国劳动力,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影响。
刘伟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未来会有相当多的简单重复性、组织性的、传播性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刘伟:从美国的裁员潮趋势来看,对软件行业影响比较大,初级的程序员会越来越少。对金融、娱乐界、游戏公司都有影响。因为文本与图转换,AI技术都可以做到。新闻传播行业,比如文字记者等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科技巨头都在积极投资AI事业。据美媒报道,即使是在科技股暴跌的2022年,脸书母公司Meta、苹果、亚马逊、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和微软这五家科技巨头投入研发的资金也从2019年的1090亿美元增至2230亿美元。而数据显示,2023年,字母表和Meta发布的职位中与AI有关的比例分别为27%和18%。每四名字母表员工中就有一人在个人简介中提到了AI技能,Meta员工的水平与此持平。未来什么样的人才更具竞争力不会被AI替代呢?
刘伟:首先是会使用高级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人,而且还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有具有交叉能力的人,具有多领域知识的融合,这样的人是不容易被取代的。还有特别专业的人,像自动驾驶领域中顶尖的机械工程师或者特殊的编程人员,他们是很难被取代。
监制丨王磊
记者丨韩萌
编辑丨陈宇
央视新闻
我用心你放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