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浅析人机交互中事实与价值信息的坍缩 精选

已有 2858 次阅读 2023-7-26 08:47 |个人分类:2023|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人机交互中,事实与价值的坍缩过程指的是在人与机器智能进行交互时,由于机器智能的回答和信息输出受到编程算法和数据训练的限制,导致人们难以准确区分机器智能提供的信息是基于客观事实还是主观价值观。

以下是人机交互中可能发生的事实与价值坍缩过程的一些情况:

1、主观评价被误认为客观事实:AI机器人可能会根据其编程和模型训练所产生的偏好或价值观,将其回答中的主观评价误传递为客观事实。这可能会给用户造成误导,使其很难判断所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或客观。

2、无法提供详细背景和依据:由于AI机器人的回答受到字数或时间限制,它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详细背景和依据来支持其提供的信息。这样可能导致用户难以确定该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

3、信息的简化和概括:为了提供简洁明了的回答,AI机器人可能会将复杂的事实或观点简化或概括,从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和背景信息。这可能导致用户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信息不完整。

4、无法理解情感和非语言信息:AI机器人在交互中可能难以理解情感和非语言的信息,如语气、表情和身体语言等。这可能导致它无法准确捕捉到用户的情感需求,从而产生回答与用户期望相违背的情况。

了解和意识到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交互信息的局限性,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减少误解和歧义。为了应对事实与价值信息的坍缩过程,人机交互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供明确的提示和解释:AI机器人在回答中应该明确表明其回答是基于事实还是主观评价,并提供相关的解释和依据。

2、强调客观数据和权威来源:AI机器人应该在回答中尽可能使用客观的数据和权威的信息来源,以增加其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3、增加背景信息和细节:AI机器人在回答中可以增加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相关细节,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在需要时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

4、支持情感和非语言交流:AI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情感识别和生成非语言回应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情感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回应。

总而言之,在人机交互中,事实与价值坍缩过程的存在需要我们保持对信息的审慎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需要AI机器人在回答中提供明确的信息来源、解释和背景细节,以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和评估所获取的信息。

另外,事实与价值坍缩常常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能够搞定的,还需要更高级的算计(智算)过程,如:“阴奉阳违”是一个既精细又复杂的概念,涉及到阴阳哲学和相对性的思考。它指的是在某种表面上的顺从或遵循之下,实际上暗中采取了相反的行为或态度。

由于“阴奉阳违”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并不具体指明具体的计算方式或公式。这个概念更多地与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相关,而非数学或逻辑推理。

因此,计算“阴奉阳违”并非以数学或逻辑计算为基础,而是要依赖于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力。它需要我们审视背后的动机、意图和行为方式,并辨别其中的矛盾或反差。这样的分析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个人行为背景,因为每个情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总的来说,计算“阴奉阳违”并非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或计算方法解决。它需要我们对于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从中抓住矛盾、反差和相对性。这需要借助哲学、心理学和人文学科的思考方法,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这个概念。

再有,事实与价值坍缩还会涉及智能体的主观能动性过程,目前依照现有的数学进展看来,机器智能体仍会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这是因为:

主观是指一个实体拥有自己的感知、体验和意识。在人类中,我们拥有主观经验,可以感知和体验世界,拥有情感、欲望和意识。对于智能体来说,虽然它们目前没有与人类一样的主观体验,但可以通过模拟和处理感知信息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主观性,例如机器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

能动是指一个实体具备主动行为和决策能力。智能体可以根据环境和任务,通过分析信息、学习、推理和规划来做出决策和执行行动。能动性使智能体能够自主地选择和采取行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输入和输出反馈。

对于智能体的主观和能动,目前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关注于模拟和实现一些特定的方面,如感知、推理和决策等。尽管目前的智能体还无法完全达到人类的主观和能动水平,但这些概念在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各种理论(包括数学、认知、社会、人文等)创新,我们可能会在未来看到更具主观性和能动性的智能体的出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396641.html

上一篇:论三体智能协同关系
下一篇:基于人机环境系统集成的新一代态势感知系统思考
收藏 IP: 123.119.251.*| 热度|

2 许培扬 guest2603163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