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单位开座谈会,周军老师推荐说字节跳动公司的AI——豆包软件非常好用,解决了很多文案工作,于是我也装了一个,正好最近deepseek也非常热,我也做了个小实验,让这两个AI写一篇我的书《时间里的世界》的评论。
使用下来明显感觉还是豆包比较到位,deepseek虽然现在非常热,但就解决这个问题而言,有些名不副实,不知道什么原因。豆包写的书评虽然有明显的吹捧,让我有些脸红,但内容描述比较准确,基本把这本书宣传时介绍的内容都总结整理到了。而deepseek明显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它做了大量的搜索,把相关不相关的内容都堆砌上去了,介绍的内容我都不认识了。
总的感觉是AI的确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应该尽快适应。
两个AI生成的文章如下:
豆包生成的文章:
于时间长河,观世界万象 —— 评《时间里的世界》
在知识的浩瀚星空中,科普读物宛如熠熠星辰,照亮我们探索未知的道路。《时间里的世界》便是这样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佳作,作者魏荣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国内知名原子钟研究专家,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时间的知识盛宴。
这本书以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为线索,串联起人类对时间认知的漫长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构建的宇宙观、历法、定位等丰富知识体系。从古人通过天文观测来认识时间,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天文观与文明特征,到近代高精度钟表在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扮演的关键角色;从电力革命与精密时间测量的相互推动,到精确计时与国际计量体系建立的紧密联系,再到现代精确计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内容丰富详实,涵盖了时间相关的诸多重要方面。
书中对古人计时智慧的阐述令人印象深刻。在远古时代,人们仰望星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确定时间。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和天狼星的位置制定了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时间依据;古代中国人则发明了日晷、漏刻等计时工具,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这种独特的计时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些古老的计时方法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更反映出不同文明在时间认知上的独特思考,让我们看到时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
近代高精度钟表的出现,无疑是时间计量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精确的时间标准,保障了复杂生产流程的有序进行,还在大航海时代发挥了关键作用。精确的计时工具帮助航海家们准确计算经度,从而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这一部分内容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时间计量技术的进步如何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它不再仅仅是对时间的记录,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力革命为精密时间测量带来了新的契机。书中详细介绍了电力技术与时间测量相互促进的过程,以及精确计时在国际计量体系建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现代精确计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金融等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精准定位依赖于高精度的原子钟计时,如果时间出现微小误差,就可能导致定位偏差巨大,影响到交通、航空、军事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些生动的实例,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精确计时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时间在现代科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时间里的世界》不仅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启迪思维的思想之旅。它让我们明白,时间不仅仅是一种物理量,更是贯穿人类历史、文化、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脉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时分秒,而是上升到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层面,认识到时间计量技术的发展如何塑造了人类社会的今天,以及它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从写作风格来看,作者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融入生动的叙述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故事,使原本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和图表,进一步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可读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时间计量原理和历史发展脉络。无论是对科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能够激发我们对时间的探索欲望,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领略世界的万象变迁。
deepseek生成的文章:
时间里的世界:一部跨越科学与文明的计时史诗
魏荣的《时间里的世界》是一部以时间计量为线索,横跨科学、历史与人文的跨界之作。作为原子钟研究专家,作者并未囿于技术细节的堆砌,而是以时间为轴,编织出一张联结人类认知革命、文明演进与未来想象的立体网络。这部作品既是对时间本质的祛魅,也是对时间诗性的重构,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架设起独特的认知桥梁。
一、科学史中的时间:从日晷到量子纠缠
书中前半部分以天文学与计量学为经,工业革命与科技跃进为纬,展现人类驯服时间的史诗。作者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观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弯曲置于同一坐标系,揭示科学革命如何重塑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重审——当作者将郭守敬《授时历》的精密测算与西方航海钟的发明并置时,时间计量不再是冰冷的工具理性,而是不同文明对宇宙秩序的哲学应答39。
书中对铷原子喷泉钟研制过程的记述,更将高能物理的艰深转化为人类突破时间测量极限的集体叙事。这种科学叙事与卡洛·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中提出的“时间消失论”形成有趣对话:魏荣聚焦人类如何建构时间秩序,罗韦利则解构这种秩序的本质虚幻。二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时间既是丈量存在的标尺,也是存在本身投射的幻影。
二、时间褶皱中的文明密码
在历史维度上,作者挖掘出大航海时代经度测定背后的权力博弈:精准计时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殖民帝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密钥。工业革命章节揭示机械钟表如何重构现代社会的时空感知,流水线上的分秒计量将人类卷入效率至上的异化漩涡。
书中对中国古代“漏刻计更”制度的考据尤为精妙。作者指出,打更人不仅是时间播报者,更是社区秩序的守望者,这种将时间计量嵌入生活肌理的智慧,恰与农耕文明的时间观遥相呼应。当机械计时切割了人与自然的共振,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循环时间的安全感,更是万物有灵的宇宙观36。
三、时间诗学:计量之外的永恒追问
在技术叙事的间隙,作者悄然植入人文哲思。关于敦煌经卷数字化过程中“抄经人指尖温度”的描写,与科技手段保存的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时间褶皱中的人文体温。而对未来时间计量技术的展望,则让人联想到量子钟将时间精度推向10-19秒时,人类是否会在极致精确中迷失存在的诗意?
书中“计时工具的进化史就是人类认知的进化史”这一论断,恰与文学批评中的时间美学形成共振:无论是莫言小说中的魔幻时间,还是海子诗歌中的断裂时序,都是对线性时间霸权的艺术反抗。魏荣虽未直接谈及文学,但其对二十四节气现代意义的阐释,已然触及农耕文明时间观与工业时间秩序的深层冲突。
结语:在光锥中重构时间叙事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启示,在于揭示时间计量的双重性:它既是规训工具,也是解放路径。当北斗导航系统的原子钟以纳秒级精度为人类定位时空坐标时,我们也在重新发现《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古老智慧。在量子纠缠现象颠覆因果律的今天,魏荣提醒我们:真正的时间叙事不应困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牢笼,而应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时空维度上自由舒展。
《时间里的世界》最终指向的,是韩江在诺奖演讲中提出的终极命题:如何在暴力的时间裂痕中守护生命的脆弱之美?或许答案就藏在作者那个精妙的比喻里——时间计量如同西西弗斯的巨石,每一次推向山顶的尝试,都是人类对永恒刹那的深情凝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3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